●建置: 2001/03/20 ●更新:2009/06/30             | 知性的 | 感性的 | 批判的

 

  

 
迴聲機

我很高興能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看到宋澤萊通過這本詩集展現出的台語文學豐富繁櫐的新姿,這本詩集對目前從事台語文學創作的寫作者足為啟示,只有不斷航向更寬更遠更深的所在,才能發現台語文學新世界。


.................................

 

 footnote
 

作者: 宋澤萊 
出版: 聯合文學 
出版日: 90/08 

 


 

台語文學書寫的又一高峰 評宋澤萊詩集《一枝煎匙》

 

向陽

 

 

截至目前為止,台語文學在台灣仍屬另類書寫。這是個很不可思議的現象,也是個理所必然的結果。不可思議,因為在台灣這塊土地上,通用的台語﹝台灣閩南語﹞估計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使用,屬於社會中的主流語言,然而使用台語寫作的文本,不管書寫數量或流通量都相當低,大眾傳媒上甚少發表台語文學作品,出版品中台語文學也相當少見;換句話說,台語作為溝通的語言,在台灣社會是主流,作為文學書寫,則屬另類。一個多數人使用的語言,在他們的國家與社會中居然不是文學書寫的主要工具,豈非不可思議?

但又理所當然,百年來的台灣,先後接受過兩個外來政權統治,兩個外來政權都執行「國語」政策:日治時期,台灣人被要求以日本話為國語;國民黨威權年代,台灣人被要求以北京話為國語,統治者嚴厲控制的結果,造成百年來台灣本土語言的「噤聲」與「失聲」現象──意識型態國家機器的運作,使台語﹝泛指所有本土語言﹞上不了檯面,學校教育「噤聲」,公共領域「失聲」,台語淪為社會中下階級「說」的語言,無法成為「讀」與「寫」的語言,在這種情境之下,如何奢談台語作為文學書寫的台語文學的發展與茁壯?

不過,即使如此,台語文學還是在殖民統治的重重荊棘中試圖開出花朵。從三○年代台灣話文運動起,台灣語便已經進入詩、散文與小說的文本書寫,遺憾的是這段時間短暫,中止於一九三七年日本廢除漢文的政策之下;迄至七○年代,始有林宗源和我嘗試以台語寫詩,八○年代之後風氣漸開,第二波的台語文學運動開始,從現代詩到小說、散文,創作者日多,如宋澤萊、林央敏、黃樹根、黃勁連、陳明仁、胡民祥、陳雷、林沉默、李勤岸、路寒袖、陳雷、黃恆秋、杜潘芳格等作家的投入,加上眾多語言學家的研究,字辭典的編纂出版,才帶動了稍有可觀的台語文學風潮。

文學風潮的湧動,除了論述之外,更需要書寫文本在質與量上的支持,遺憾的是,由於前述的傳播困境至今存在,台語文學的經典之作仍難脫穎而出。我出版於1985年的《土地的歌》,林宗源出版於1988年的《林宗源台語詩選》,屬於第二階段早期的作品,最近由黃勁連編選的《台語文學大系》﹝金安出版﹞則有建立典範的企圖;除此之外,當然還需要更多擲地有聲,非獨使用台語,同時在美學上也能符合文學要求的台語文學作品問世,才能使得台語文學創作向前邁開步伐。

宋澤萊的新著《一枝煎匙》,在我來看,無論語言的運作、內容的鋪排,以及台語書寫領域的開拓,都有推陳出新、再開新境的表現,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台語文學新界碑的確立,也是台灣文學新圖像的開展,值得關心台語文學發展的人一讀,更值得尚未接觸過台語文學的廣大讀者親近。

宋澤萊在本書書序中指出:「《一枝煎匙》是為最近急速蔓延的『母語文學運動』而寫的詩集」,寫作目的表露無疑,「希望有助於母語文學的發皇」。因此,這是一部有所為而為的詩集,具有一定的書寫企圖,貫串在一個精密的書寫計劃之下。以詩集內容為例,本書詩作多具系列性,每一系列詩作多在一個主題之下展開,如「勸世詩」、「廚房禮讚」、「流行色情報告」、「反論詩」、「先覺者十三卷經」等,既是分輯名目,也是系列之作,這是計劃寫作的典型;其次,更明顯的是,本書採取台華對照的編排,上為台語原作,下為北京語譯本,一方面可協助讀者閱讀,一方面更隱含作者希望「讓北京語詩人能瞭解母語詩的高度」的自信與豪氣。計劃性的寫作,使得這本詩集彈無虛發,可以表現詩人開創台語詩面向的雄心;計劃性的編輯方式,則凸顯了台語詩在華文主流詩學之中的特殊位置,及其挑戰華文詩霸權的意圖。

不過,更重要的,在這些詩寫了些什麼?這些文本的表現是否成功?分兩個層次來看,在內容部分,這本詩集開拓了台語詩書寫的嶄新領域,在此之前的台語詩寫作,基本上不離農村社會變遷、鄉土歌詠、男女情愛抒寫以及對弱者與貧下階級的同情,加上部分政治的控訴與反抗,少見對都市化、資本主義化之後台灣社會的關注省思,也少見較具思想性的對於生命意義與哲學議題的觸及,這些書寫領域的匱乏,使得台語文學的開展產生相當侷限,宋澤萊在這本詩集中,開展出的領域寬廣,其中如「流行色情報告」對台灣當代社會色情化的反諷、「股票經」對股票市場的觀察,「反論詩」對於象徵與現實的對照,更特別的是「先覺者十三卷經」處理的宗教、生命和意義課題,都使得台語詩書寫進入一個更高的顛峰、更廣闊的海面,擁有更寬廣的視野。這是本書最可觀之處。

其次,就文本技巧表現來看,基本上,宋澤萊在七○年代鄉土文學論戰風潮前後崛起文壇,前一階段的浪漫的現代主義書寫與後一階段的反浪漫的現實主義書寫,以及此後的禪學與宗教潛修,都反映在這本台語詩集之中。在語言上,他畢竟不以現代詩書寫為本業,所以語言表現顯得素樸、白描,部分現代詩人擅長的意象處理也稍感不夠俐落、準確;不過,就台語的運轉而論,他能夠掌握台語語言的旋律、節奏,以及台語語意暗藏的多重喻依,因而表現出反諷與諧謔的戲劇效果,這又是一味沉浸在意象語言琢磨中的詩人所不及。

我很高興能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看到宋澤萊通過這本詩集展現出的台語文學豐富繁櫐的新姿,這本詩集對目前從事台語文學創作的寫作者足為啟示,只有不斷航向更寬更遠更深的所在,才能發現台語文學新世界,而對喜愛台語文學以及尚未接觸台語文學的讀者來說,閱讀這本詩集將會是一趟愉快的旅途,在台語的語言之美和詩的語言奇趣之中。

 



 

2001/10南松山•2001/11《誠品好讀》

 

林淇瀁論文《書寫與拼圖》封面

 

序李長青《江湖》
評阿盛《夜燕相思燈》
寫給台灣囝仔的歌
評季季《行走的樹》
讀姚嘉文《霧社人止關》
序廖鴻基《腳跡船痕》
序康原《台灣囝仔的歌》
序陳庭宣《葡萄雨》
序李長青《落葉集》
序向明《我為詩狂》
評李敏勇編《新台灣詩選》
讀李瑞騰《有風就要停》
序林柏維《鹿谷茶飄香》
序解昆樺《台灣現代詩典律》
評聶華苓《三生三世》
序沈花末《加羅林魚木花開》
序綠蒂《春天記事》
論顏崑陽散文
序楊宗翰《台灣現代詩史》
評《林燿德佚文選》
評宋澤萊《一枝煎匙》
序林燿德《黑鍵與白鍵》
評侯吉諒《交響詩》
序《921文化祈福》
楊牧文本風格的主調
評瓦歷斯•諾幹《伊能再探查》
序葉伶芳《三八女人心》
序顏崑陽《上帝也得打卡》
序阿盛《作家列傳》
為李蕭錕油畫展而寫

 

®Xiang Yang Workshop 2001-200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