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 2001/03/20 ●更新:2009/06/30             | 知性的 | 感性的 | 批判的

 

  

 
迴聲機

一九九六年元月,燿德突然過世,得年三十四歲。這位從年輕時代就崛起台灣文壇的才子,以青壯之年告別他的書寫,既令文壇驚愕,也叫識者神傷。


.................................

 

 footnote
 

編者:楊宗翰
出版社:天行社
出版日期:2001 年 12 月

 


 

灰色的年代•晦澀的夢想序林燿德佚文選《黑鍵與白鍵》

 

向陽

 

 

一九九六年元月,燿德突然過世,得年三十四歲。這位從年輕時代就崛起台灣文壇的才子,以青壯之年告別他的書寫,既令文壇驚愕,也叫識者神傷。燿德的才華橫溢,從高中階段踏入文壇開始,就展現了他橫跨書寫領域的雄心壯志和經營長才。他寫詩、寫散文、寫評論,也寫小說,而且在每一種文類之上都卓然有成,發散出不被任何陰影罩頂的光芒;對於當代文壇,他的組織能力和運動能量也相當驚人,他是新世代文學運動的健將,台灣都市文學與後現代文學的宣揚者。如果天假以年,燿德的成就及其對台灣文學的貢獻必然無可限量。然而,他畢竟走了。

我與燿德,相差七歲,這七歲,把我們劃成了不同年代的作家,而事實上在文學理念和創作上,差異則不大。認識燿德,該是他就讀輔大的時候,那時我編輯自立晚報副刊,燿德一有新作總會寄我一讀,偶而他也會來報館找我,談文學、文壇生態,更重要的是談他的抱負。那是八○年代初期的台灣,鄉土文學論戰剛過,美麗島事件的陰寒仍籠罩台灣上空,政治環境依然肅殺,黨外運動和新生的社會運動在灰色的天空下不斷掙扎。我在被視為黨外的媒體工作,燿德則是政治傾向仍不明顯的校園作家,但是他所擁有的超乎同齡的豐富閱讀和深沉見識,使他更能掌握、理會正義與公理彰顯的必要。我與燿德的友誼,於是疊合在文學運動與政治改革的對話之中,相互尊重疼惜,從此開始了十多年的來往。

在灰色的年代中,我看著燿德一步一步走向文壇的核心地帶,以他書寫的作品,也以他對既有文化霸權的挑戰。他的作品,突破了七○年代寫實主義的部分窠臼,卻也刺痛現代主義所宣稱的某些神話,因此兩不討好;他對前行代詩壇和文化圈子流行的典範論述,也常不客氣地加以針砭、批判,因此容易遭到排擠打壓。但彷如銳利的芒刺和刀鋒,從八○年代中期開始,林燿德還是以他奇詭豐富、壯麗多資的書寫,以他淵博銳利、深刻冷靜的論述,成為文壇耀眼的新星。在灰色的年代中,黑白分明,不懼任何威權或典範的書寫者,才可能打開瑰麗的天空,重寫文學的新頁。我對燿德,充滿期待,也充滿信心。

不過,燿德也有他晦澀的部分,尤其在他不易為常人探知的心靈世界。其一,是他的個性,文壇對他多有成見,認為他高傲、無禮、驕狂、目無餘子,這樣的印象其實多半來自他的文本,而非他的生活。燿德本性善良淳厚,為人謙遜、有禮與客氣,表現在日常生活待人接物之上,尤其令我印象深刻,那是一種教養,與生俱來,不過,由於加上後天的壓抑與自制,也使他的真性情不易自然流露,不易被生份之人所感覺,導致他人的誤解;相對弔詭的是,表現在燿德書寫世界中的,正是最徹底的解放、最純真的表達,然而卻又最易讓讀者誤以為矯飾、虛狂。燿德的書寫,無論意象、想像,形式、內容,往往超乎一般作家之上;他的批判、評論,無論見解、論點,往往犀利見血,不留餘地。生活世界與心靈世界的兩面,構築了燿德晦澀的想像世界,映照了黑鍵與白鍵交錯的琴聲,矛盾、暗鬱,來自於此;諧和、壯闊,也來自於此。燿德的才華,可以說是來自這種晦澀夢想在灰暗年代中交迸出的花火。

我與燿德,在他離開人世的最後一年,幸也不幸地站在同一戰線上。我們為了著作權遭到一家出版社侵犯的事情並肩作戰,整整一年期間,一起上法庭,陳述、與侵犯者委託的律師論辯,從地方法院到高等法院,最後敗下陣來,侵犯著作權者以不起訴終結。這一年時光中,學法律出身的燿德和不完全熟悉法律的我,終於在自身權益的保障過程中,體會到灰色年代法律的灰色與正義的不在。我們相對無言,只能讓苦笑代替告別。燿德過世後,天色灰茫,而我也只能苦笑接受他早逝的事實。

現在,燿德的佚文選即將出版,在宗翰兄的努力下,我們更清楚地發現燿德雖然早逝,留下的「遺產」則相當驚人,五十萬言未結集的著作,說明了燿德在他有限的生命,更可數的書寫歲月中,如何兢兢業業於書寫之中,從一九八六年之後,燿德正式出版的著作計有:論述八冊、詩集七冊、散文集四冊、小說七冊、劇本兩冊──如此驚人的創作能量,當前文壇少有,再加上現在由宗翰兄找出的佚文五冊,共達三十三冊之多,比對燿德短暫的三十四年人生,如果燿德知道我們是如此驚詫、啞口、汗顏,應該也可以無憾了。

承鄭明娳教授的囑咐,要我為燿德的佚文寫序,我在拜讀燿讀生前未結集的詩與專欄之際,重新被這些作品喚起對燿德的懷念。燿德的詩與小說成就,早有定論,無需我的贅言。黑鍵與白鍵,在高明琴手的彈奏下激揚出來的琴聲,往往流淌出琴手的心靈世界,黑與白的交替,白與黑的換鍵,跳躍與流動,足可撩撥聽者、閱者的想像。我因此決定略過對於燿德佚作的品評解析,以一個朋友的身分,寫我與燿德共有的一段灰色的年代,談我所知道的青年林燿德隱藏在文本之後的晦澀的夢想,一則表達我的懷念,一則也提供閱讀佚文集的讀者一些參考。

 



 

2001/10南松山

 

林淇瀁論文《書寫與拼圖》封面

 

序李長青《江湖》
評阿盛《夜燕相思燈》
寫給台灣囝仔的歌
評季季《行走的樹》
讀姚嘉文《霧社人止關》
序廖鴻基《腳跡船痕》
序康原《台灣囝仔的歌》
序陳庭宣《葡萄雨》
序李長青《落葉集》
序向明《我為詩狂》
評李敏勇編《新台灣詩選》
讀李瑞騰《有風就要停》
序林柏維《鹿谷茶飄香》
序解昆樺《台灣現代詩典律》
評聶華苓《三生三世》
序沈花末《加羅林魚木花開》
序綠蒂《春天記事》
論顏崑陽散文
序楊宗翰《台灣現代詩史》
評《林燿德佚文選》
評宋澤萊《一枝煎匙》
序林燿德《黑鍵與白鍵》
評侯吉諒《交響詩》
序《921文化祈福》
楊牧文本風格的主調
評瓦歷斯•諾幹《伊能再探查》
序葉伶芳《三八女人心》
序顏崑陽《上帝也得打卡》
序阿盛《作家列傳》
為李蕭錕油畫展而寫

 

®Xiang Yang Workshop 2001-200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