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鴻基,出生於台灣擁有最壯闊的海、最雄偉的山的花蓮,海與山是他從童年時期再熟悉也不過的圖像:蔚藍的太平洋和偉岸的中央山脈,應該是他生命記憶中最難以抹滅的印記,讀廖鴻基主要以海洋經驗寫出的散文,不能只看到他筆下的種種海洋印象,還得注意在這些泛著藍色波紋的海洋書寫底下,有著綠色高山的沉穩與傲岸的性靈。海的寬闊,部分象徵著自由與解放;山的深沉,部分則象徵著穩固與收斂。這是廖鴻基的海洋書寫迷人之處,一方面是新世界的的巡弋,一方面是舊世界的拉扯,沒有永不停止的航行,沒有永不離開的港岸,一放一收,一去一回,一來一往,正是生命和書寫的對話。所以,海上的船痕,就是陸上的腳跡,每踏出一步,都是為了下一步的回首;每一次的回頭,則是為了下一步的出航。
廖鴻基從三十五歲那年正式「下海」成為職業討海人開始,大概沒有想到有一天廣闊的海會以波湧起伏的浪改變他的人生,讓他從一個海上討魚的漁夫,從一個和大海拼鬥的船員,逐步成為一個書寫海洋的作家。這或許是上天的安排,讓一個擁有山海印象的漁人,通過海上漂泊、暴風巨浪的死亡威脅,乃至於討海過程中捕撈的漁獲,來面對生命的意義,因而寫出動人的文章、為台灣的海洋文學開創新的境界;但是,更深層地看,這可能有更多是來自廖鴻基對於他所生長的台灣,有著深沉的彷若從海洋深處拔起的高山一樣的眷戀,這才使他在不斷出海的過程中,得以省視、反思,回返到他所出發的港岸、他所出生的土地,為台灣踏履實踐,並透過不斷的書寫,建構海洋台灣意象和文化的所在。這本新著《腳跡船痕》,說的、寫的,因此就不只是廖鴻基早已熟悉的海洋航行經驗,同時還是一個把夢想和青春都獻給海洋的作家,對於台灣與海洋如何相處最深刻的祝禱:一如他在本書中所說,「用腳跡踐履海島走出去的想望,用船痕圈起島嶼的新海岸線」那樣,從漁人到作家,從作家到台灣海洋文化的開拓者,透過這本書,我們看到廖鴻基在出航與返航之餘、出走與回歸之間、行船與行腳之際,念茲在茲、從未或忘的建構海洋台灣意象的雄心。
廖鴻基崛起台灣文壇,是一個異數。他在成為職業討海人之前,曾經投入政治運動之中,擔任過花蓮縣議員服務處的助理,也曾遠赴印尼受雇養蝦,最後選擇了討海人的生涯。這些經歷,都與一般台灣作家的養成慣例殊異;他在成為漁人之後第二年,就以〈丁挽〉一文獲得時報文學獎散文類評審獎,此後連連獲得文壇獎項,1996年出版他的第一本散文集《討海人》,紀錄他的討海經驗,確立了他作為台灣海洋作家的地位。到本書出版之前,他在十年之間,總計已經出版了《鯨生鯨世》、《漂流監獄》、《來自深海》、《尋找一座島嶼》、《山海小城》、《海洋遊俠》、《藍色札記》、《花蓮海岸行旅》、《台11線藍色太平洋》、《漂島》、《台灣島巡禮》等十一部作品。以質與量來看,在同一時期的作家中也屬品質齊一、產量豐富的作家之一;以作品涵蓋的範疇而論,他從花蓮海域寫起、從漁人討海經驗寫起,逐步擴大、深化,最後回返台灣的陸地,試圖搭建台灣島嶼與海洋的橋樑,建構台灣探向海洋的新思維,這樣的努力,可能也屬當代台灣作家中較有系統地以書寫表現其創作理念者之一。廖鴻基的作品多為散文,卻又具有善說故事的小說敘事魅力,他既寫出了長年海禁之下台灣人靠近卻又陌生的海洋圖像,也表現了圍繞著台灣的大海的繁複面貌,以及海中生物,特別是魚類、鯨豚的生態現象,最後及於台灣海洋文化的整建理念──這樣的書寫企圖,如波濤之湧動、如水紋之綿密,不停不歇,因而使他的海洋書寫在台灣文學領域中建立了鮮明的特色,形成豐饒的海洋想像世界。十年堅持,十年苦鬥,也是多數台灣作家所難企及。
廖鴻基在本書自序〈適水適魚〉中說他回想起與魚與水的相處經驗,多的是「驚艷」;而寫作於他,則是「一字字編織水和魚的風景」。這話說的相當客氣、謙虛,在這本書寫近五年來有關台灣海洋環境、生態、文化的散文作品中,我們看到的,其實不只是廖鴻基與魚與水的相處經驗╱驚艷,我們還看到了他如何沉痛地說「我們生活在一座沒有海洋和海邊的島嶼」、提醒我們「島國最不缺的就是開闊、深邃的海洋,最不缺的就是輕易便能看見的海邊」;他寫出了台灣全島海岸的「肉粽現象」﹝水泥消波塊的無處不在﹞,以及這樣阻隔大海的結果對於海岸生態環境的破壞;他也寫出了海灘廢棄物導致奇萊岬消失的神傷,喻示我們台灣全島海岸、海灘都將面臨的人為「滄桑;他期盼,台灣環島能夠出現一條「藍色公路」,讓船舶分擔台灣陸運、空運的在運量,讓台灣的島民隨時能從海上看我們的福爾摩沙家鄉……。廖鴻基寫下這些,是「歌誦海洋,有時也用力呼籲珍惜她的美麗」的書寫,是「嚮往海,也學會了回頭凝視人間的書寫」。我認為,這是本書最重要的意義所在。
面對大海,個人是微小的,島嶼是微小的,大陸也是微小的;學習面對大海,迎向大海,無論個人、島嶼、大陸乃至人類賴以生存、水域廣達71%的整個地球,我們才可能從海洋這個物種生命發源地的故鄉,獲得真正永續的有形資源和無形想像。特別對四面環海的台灣來說,我在廖鴻基這本新書中,看到的不僅是廖鴻基延續《討海人》寫作基調的海洋生活紀錄和文學成就;還聽到了從他筆下傳出的圍繞著台灣的「大海的聲音」。愛台灣,可以有很多種方式,廖鴻基通過海洋書寫試圖鞏固台灣這座從海洋中上升的高山的愛,關係到台灣的明日,也關係下一代的未來,應該被在這塊島嶼上生存的人所聽見、所重視。
2006/03/27南松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