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 2001/03/20 ●更新:2009/06/30             | 知性的 | 感性的 | 批判的

 

  

 
迴聲機

在殘敗的廢墟上,我們迎接礫土培栽的新芽
在死亡的浩劫中,我們迎接灰暗點亮的微光
在狂暴的風雨裡,我們迎接陰寒凝成的火種
在愁苦的災難下,我們迎接命運寫就的樂章


.................................

 

 footnote
 《921文化祈福: 在地的記憶.鄉土的見證》由「人與書的對話製作單位」出版於2000年。

 


 

從廢墟中站起序《921文化祈福─在地的記憶•鄉土的見證》

 

向陽

 

 

發生於一九九九年的九二一大地震,至今將近一年,仍令兩千三百萬台灣人猶存餘悸。

這是一場慘烈無比的世紀災難,九二一凌晨一點四十七分,當整個美麗島在婆娑的太平洋搖籃裡逐漸進入甜美的夢鄉之際,劇烈的搖撼與抖動,如摧人生命的惡魔,起自島的中心,迅疾如雷,釀成了台灣百年來的巨災與大禍:大樓傾倒、平房頹夷、道路隆起、山石崩走,驚恐的哭聲劃破長夜,無聲的淚水墮入塵泥。有人奪門而出,有人身陷瓦礫,屋毀,家破,人亡,美麗的島嶼一夕頓如人間煉獄。

這場震央位於北緯23.85度,東經120.78度,芮氏規模7.3級的大震,截至同年1214日的統計,造成了2423人死亡、67人失蹤、11305人受傷,134個小孩失去雙親成為孤兒,52134戶房屋全倒、49801戶房屋半倒,總震災損失高達新台幣2000億元……在這些有形的數字底下,受難者無價的生命從他們生存的土地消失、受災者的住居、家庭、生活秩序因而倒懸,美麗的山川自然遭到陵夷破壞、寶貴的文化資產受到侵襲損毀。而倖存者則頂著帳棚,露宿曠地,在餘悸不已之中等待黎明……

這場地震震垮了台灣中部地區居民向來與世無爭的生活,也震垮了台灣中部農村田園的寧靜。原來的明山秀水,成為窮山惡水;原來的名勝古蹟,成為土石廢墟。美麗,遁入記憶的底層;驚懼,浮出惡夢的暗夜。這是世紀末的斷層所致?還是世紀末的天譴所致?這是台灣向下沉淪的凶兆?還是向上提昇的契機?在在都讓島上的住民惶惑難解,陷入不確定的沉吟。

所幸這場地震也以慘烈的代價、悚目驚心的悲劇,喚醒了台灣人久已渙散的同胞愛和團結心。地震爆發之後不久,全國朝野上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自發性地為九二一震災災民祈福紓困,凝聚出了生命共同的集體感覺與記憶,相對於大震的摧心裂腑,關懷和愛使得台灣人心手相連,展現了大震之後難得的一體同心,照映著被地震撕裂的土地,陪伴災區等待重建的希望與明天。

不過,這條重建之路顯然坎坷而漫長。災區重建問題複雜,不是一兩年就能解決,要安置災民的生活,安置他們的家居,也得安置他們的心靈。災區重建無法一蹴而成,百廢待舉,千瘡待療,硬體的重建需要時間,心靈的安置更需要時間,前者依靠政府編列預算逐步解決,後者卻是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共同的責任,需要民間自主自發的力量,相互鼓舞以尋求最終的救贖。因此,我們看到民間的力量,從宗教團體、文化藝術團體,從地方文史工作室,也從投入災區整建的志工,以及在地的文學家藝術家身上、心中發散出來,他們提供的與其說是有形的金錢、勞力或血汗,不如說是溫暖篤定的心,陪伴災區居民渡過漫漫長夜,一起等待黎明。

收錄在這本《921文化祈福─在地的記憶•鄉土的見證》著作之中的篇章,可以說就是九二一震後民間力量如何自我療傷的一個具體見證。在這個由「賴國洲書房」推動,邀請台灣作家進入災區,深入災區居民生活,經由口述與紀錄,傳達災區在地者對地震的記憶、心情和期盼的計劃中,我們看到了巨變過後台灣民間強韌的力量並未因為災難而屈折,彷彿蕃薯拓地,仍在絕境之中展現生機,頑強地抵抗上天的嚴峻考驗,循索出頭的一天;我們也看到了災區居民的生命與受創的土地緊密連結,那塊承載他們童年歲月、青春成長、中壯奮鬥,以及老來依存的的土地雖然因為天災而扭曲,甚至埋葬了他們的童年、親人、朋友與幸福,卻沒有埋葬掉他們苦鬥的希望。

通過作家的筆,流露而出的災區居民對巨變的記憶與見證,使得這部集體書寫的作品集也流露出了凝視苦難,展望明天的力量。本書中執筆的報導者多為台灣中生代作家,他們多半長期紮根台灣土地,關心社會與人民,其中有不少寫作者就出身災區,甚至就是此次大震中的在地見證者,經由他們的筆,經由他們的慧眼與愛心,九二一這場台灣人民共同的災難從而得以被深情凝視,被理性聆聽,集體的苦難從而得以洗滌,集體的記憶和想像從而可以建立。從報導的角度看,這是九二一震後災區心情的切面,是在地心靈重建的剪影;從文學的角度看,這是台灣文學工作者傾聽人民與土地呼喊的實踐。

災難已經過去,悲哭吶喊、憤怒痛苦終究也會過去,死者和逝者的生命能否永續,寄託在生者和來者是否擦乾眼淚、勇健前行的心靈之中。在台灣即將跨越新世紀門檻的此際,在九二一大震滿週年的前夕,這部報導文學作品集的出版,既是九二一在地的記憶,也是台灣土地與人民強韌生命力的見證──我願以寫於九二一災後的〈迎接〉一詩,作為這篇序文的結語,祈禱天佑台灣,苦難不再。

白日用朝陽的眼神迎接新生的嬰兒
黑夜用明月的嘴唇迎接亡故的靈魂
青山用溪河的歌聲迎接翠綠的莊園
大海用波濤的合奏迎接四方的匯流

在殘敗的廢墟上,我們迎接礫土培栽的新芽
在死亡的浩劫中,我們迎接灰暗點亮的微光
在狂暴的風雨裡,我們迎接陰寒凝成的火種
在愁苦的災難下,我們迎接命運寫就的樂章

雙腳,站起來,迎接不再屈膝跪伏的路
雙手,闔起來,迎接不再斷裂破損的地
張開不再緊閉的眼,迎接我們張開的湛藍的天
擦亮不再蒙塵的心,迎接我們擦亮的世紀的臉



 

2000/8/15南松山

 

林淇瀁論文《書寫與拼圖》封面

 

序李長青《江湖》
評阿盛《夜燕相思燈》
寫給台灣囝仔的歌
評季季《行走的樹》
讀姚嘉文《霧社人止關》
序廖鴻基《腳跡船痕》
序康原《台灣囝仔的歌》
序陳庭宣《葡萄雨》
序李長青《落葉集》
序向明《我為詩狂》
評李敏勇編《新台灣詩選》
讀李瑞騰《有風就要停》
序林柏維《鹿谷茶飄香》
序解昆樺《台灣現代詩典律》
評聶華苓《三生三世》
序沈花末《加羅林魚木花開》
序綠蒂《春天記事》
論顏崑陽散文
序楊宗翰《台灣現代詩史》
評《林燿德佚文選》
評宋澤萊《一枝煎匙》
序林燿德《黑鍵與白鍵》
評侯吉諒《交響詩》
序《921文化祈福》
楊牧文本風格的主調
評瓦歷斯•諾幹《伊能再探查》
序葉伶芳《三八女人心》
序顏崑陽《上帝也得打卡》
序阿盛《作家列傳》
為李蕭錕油畫展而寫

 

®Xiang Yang Workshop 2001-200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