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家康原兄長期從事創作,同時也獻身於彰化文史工作,他對於台灣囝仔歌的蒐集整理,以及他的囝仔歌創作,都令人累積經年,有著豐富的成績。詩人蕭蕭說他「深受台灣囝仔歌影響,為新詩創作另闢幽徑,創造了:和諧的押韻之美,驚喜的拼貼之美,豐盛的物產之美,教育的傳承之美,純真的戲謔之美,多變的台語之美。」的確說出了這幾年來康原作品的特色。
囝仔歌本來屬於民間文唸謠的一種,透過孩童的遊戲,而能傳唱,既具遊戲的快樂,也有教育的功能。如台灣早期的囝仔歌,就是在兒童的遊戲之中發展出來,為了遊戲,押韻以成歌謠,就成為必要的條件之一,要如此,先得掌握台語的聲韻、音節,調製岀可以琅琅上口的詞句;此外,由於遊戲需要趣味,因此囝仔歌的歌詞通常不必然強調語言的邏輯性、也不必然要求前後文的連貫,因而特具語言和象徵的拼貼趣味,能讓孩童因為驚奇的語境發揮相當的想像和歡樂。如很多人都記憶深刻的〈炒米香〉:
一的炒米香,二的炒韭菜,三的沖(ㄑㄧㄤˊ)沖滾,
四的炒米粉,五的五將軍,六的乞食孫,七的分一半,
八的爬梁山,九的九嬸婆,十的撞大鑼,
打你千,打你萬,打你一千擱一萬。
這樣的囝仔歌,就讓人難忘,其中展現的,是兒童想像和創意、夢和歡暢的飛躍。
康原兄採集台灣民間歌謠多年,對於囝仔歌中的趣味和想像,相信更有切身的感覺和體會。這幾年來,他陸續發表的囝仔歌都受到各界的矚目,收在這本書中的二十首囝仔歌就是明證。康原以自己孩童時代的經驗和記憶,配合著囝仔歌的形式和聲韻,寫出了新時代的台灣孩子的歌。這是他對台灣民間文學傳承的一個貢獻。這本書所收的作品,如能在廣大的孩童口中傳唱,台灣的孩子就有新的記憶、新的趣味和新的夢想。
這二十首創作囝仔歌,事實上也是一個台灣中壯代作家的童年經驗的再現。在這些作品中,康原寫童年時住過的濱海漁村的海洋、寫吹著強勁海風的田野、寫農人耕作的情景,他的筆下,展現了一九五○年代台灣的漁村、農村景象,歸巢的野鳥、原野的菜仔花、青菜,都成為創作的焦點,讓孩子們透過這些歌謠的傳唱,重新認識父祖的生活,了解早年台灣的圖像,因而也對台灣上下一代的經驗傳承具有相當的意義,而不僅止於康原個人童年的回憶。
除此之外,康原的這些創作囝仔歌,也有意突破傳統囝仔歌既有的格局,如書中所收〈阮為迫迌來出世〉、〈拍干樂〉,在記錄童年遊戲的同時,也翻新了囝仔歌的慣用語詞;又如〈日月潭的情歌〉、〈伊達邵的囡仔〉等以卲族原住民族為題材寫出的作品,更是表現了融合卲族想像和神話世界的美感,令人喜愛。
我很高興能先拜讀康原兄新創的這些台灣囝仔歌,一如康原兄所說,這些歌謠,不僅是為孩童而寫,可讓熱愛台灣的青少年吟誦,我相信即使已經當了父祖的人也可唱誦吟,其中表現的台灣圖像,鮮明而溫暖,台灣囝仔歌的特色,在康原筆下重新復活,台灣的記憶也在這些作品中回到我們的心中。
2005/12/04南松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