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的原住民詩人之中,出身泰雅族的瓦歷斯•諾幹是創作量最豐富,越界書寫最多的一位,整個九○年代,他在各項重要文學獎中大有斬獲,頻頻得獎,光是現代詩,就連獲時報文學獎三次,小說也曾勇奪聯合文學獎和聯合報文學獎,而他又兼善散文書寫,及於文化評論與報導文學,可以說是一位多方位的詩人作家,這使他不僅在原住民詩人中頭角崢嶸,在同代的台灣作家之中也一樣燦燿奪目。
不過,瓦歷斯•諾幹的主要文學成就還是他的詩,一九九九年大地震後由晨星出版社出版的詩集《伊能再探查》是他最新的結集,收錄書寫自八○年代中葉迄今為止的作品四十四首,分為「黥徒」、「夢」、「馬赫坡」及「踏查日記」等四卷,不管從書名、卷名或詩作題名來看,都表現出屬於台灣原住民特有的質素和氛圍,而究其內容,也都觸及原住民族集體記憶和歷史文化的深層結構。放在當前台灣文學書寫中,這本詩集確然有著不可輕忽的重量。
這個重量,首先來自於瓦歷斯•諾幹的書寫,一如詩人吳晟所說,多取材自部落的生活所見、所思、所感,「因而多數意象十分真實而鮮活」。部落集體記憶的書寫和關注,原住民族的命運和思考,乃是漢人作家無法深刻體會,從而也無力表現的題材,瓦歷斯•諾幹不僅作為一位原住民詩人,同時是一位原住民運動的健將,當他通過詩人的敏銳與多感,展開對於泰雅族乃至全體原住族群的書寫時,自自然然就展現了最真實的原住民族圖像。這些圖像,通過詩的意象處理,鮮活動人,為原住民文學創造了詩與想象的無限空間,更為台灣文學的輿圖標誌出了特別的經緯線,一如中央山脈縱貫台灣全島一般,這本詩集也突出在台灣現代詩及文學的地圖之上,讓我們觸目可見。
不可忽視的重量,其次是來自於瓦歷斯•諾幹的書寫,隱然有著為台灣原住族群撰寫史詩的企圖。瓦歷斯•諾幹的詩作不單只是生活的詠嘆,不沉溺於個人情緒的抒發,而是以著冷靜的凝視,面對原住民族的歷史命運和現實處境,勾描烙印的腳步,點繪深陷的黥顏,發抒他們埋藏於內心深處的憤怒,表現他們「在風中掩面疾哭」之後勇健前行的面容。這本詩集,不少篇章都處理這樣的主題──如同作為書名的〈伊能再探查〉一詩,經由和日治時期的文化研究學者伊能嘉矩的對話,以伊能留下的關於台灣原住民的田野記載為本,詩人隨著踏察的路徑「翻山越嶺」,上山下海,從紅頭嶼、台東廳到北海岸的三貂角、淡水,書寫原住民族遍及台灣全島的歷史足跡,而「為你默念晶瑩如繁星的睡眠的部落」。這樣的對話,其實不只是對著伊能嘉矩這樣真心原住民族文化的外籍學者而發,也有向當代台灣讀者而發的用意。類此詩作,本書中數量頗多,份量甚重,更加突顯本書作為原住民族歷史記憶,以及與外界集體對話的重量。
重量之三,來自詩作的藝術風格。瓦歷斯•諾幹擅長使用原住民的神話、傳說,經營漢人詩人所欠缺的魔幻想像,又能善用原住民歌謠的重沓悠遠唱腔,轉為詩作中的韻律處理。這使他的詩,一方面具有引人矚目的奇詭意象,一如他的詩句,彷彿「森林以波浪般的潮水 /拍打族人的眼睛」一般,讓讀者低迴沉吟;一方面又因為詩節音律的模擬,而使每首詩都像原住民的清歌,繞樑不去,讀來悅耳。這在一般漢人的詩作中也不易找到。
瓦歷斯•諾幹開始現代詩創作甚早,一九八三年他開始以「柳翱」筆名發表詩作,迄回復族名之後,掙脫漢人文化的束縛,方才真正找到他作為代表性詩人的位置。這本《伊能再探查》全面表現了他的詩風,以及他站在部落發聲的座標。台灣的文學,要到像瓦歷斯•諾幹這樣的原住民詩人及其作品出現後,才算初步有了完整的圖式。我曾多次向瓦歷斯•諾幹建議,無妨使用母語泰雅語書寫詩作,用詩來傳揚部落的呼喚,通過泰雅語言的直接吟誦,台灣的聲音、原住民族的心靈,或許可以更直接、更深刻地具現出來。在讀完他以漢文寫出的《伊能再探查》詩集之後,我更是如此期待於瓦歷斯•諾幹。
2000/1/ 《中央日報》書評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