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 2001/03/20 ●更新:2009/06/30             | 知性的 | 感性的 | 批判的

 

  

 
風向球

這些作品都只是實驗,圖象、文字和聲音,因為網路而媒合,成為詩的另一種可能,文學的另一個途徑。數位紀元的文學新世界,可能因此開展出一道新的曙光來。而以這些拙作為例,現實主義的社會寫實批判,在後現代主義書寫的形式下,一樣可以彰顯具現,並無衝突。  


.................................

 

 footnote

 


 

網路新島嶼 :為〈文學咖啡屋〉第五波「網路創作大競技」而寫

 

向陽

 


 

一九七六年,我開始運用母語創作一系列台語詩時,整個環境﹝文學的與政治的﹞都相當不利,台語在當時的雰圍之中,猶如異端,甚或洪流猛獸,在詩壇被視為「不入流」的語言,是狹隘的書寫,連當時重要的本土文學雜誌守門人也有「不宜為之」的看法;而在政治上,使用台語書寫則有如「共匪同路人」,是一種對意識型態國家機器的侮辱與挑戰。二十多年下來,如今台語詩書寫澎湃怒放,社會也持樂觀其成、多元開放的心態對應,異端也者、猛獸也者,在具有創造力和想像力的社會中都被接納了。

一九九八年十月,我開始「網路詩」的習作,並創設了「台灣網路詩實驗室」網站,當時的網路文學條件不如今天,從事超文本「網路詩」創作的詩人寥寥可數,憑著摸索和學習,我嘗試改作過去寫的詩,配合有限的程式語言和寫作網頁的貧瘠經驗,加以再處理,勉強試作了一些「網路詩」。在我的想法中,媒介改變了,內容和意義其實也會隨著改變。平面文本的詩,在介入了網路科技的媒介表現之後,它的內容、意義顯然也會產生質變。「網路詩」,作為結合文字、圖像、聲音乃至動畫等多文本的一種書寫形式,當然預示著詩文本和文類的新的歧出,而它的意義,在於解放和開發。這也許是文學創作的一條新的路徑的開始。

從九○年代中期的「網路詩」創作,至今五六年,屬於草萊初闢階段。猶如當年寫作台語詩,我在從事網路詩習作過程中,一樣感覺到新文體、新文類初初開始時外界的懷疑和焦慮。好的是,沒了政治的涉入,多了科技的期許,網路詩的作者至今無多,但創作空間和社會的關注﹝包括媒體的重視、學界的討論﹞均不致讓創作者感到孤獨;遺憾的則是,由於超文本創作具有難度,難以普及,加入行列者甚少,青年新銳不多,難免使得這種超文本創作欠缺波瀾壯闊的新興氣勢,也更讓外界質疑,網路詩、超文本發展的「前景」在哪裡?

正如同文學咖啡屋「網路創作大競技」這五次展出以來網路回應作品所呈現的事實,超文本的作品仍然有限,新手不多,顯示在網路時代到來的同時,文學書寫者的不習慣與超文本的重重障礙。不過,我相信,這也只是一時的現象,當新媒介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必要的「用品」之後,超文本書寫及其變化將會產生我們今天意想不到的景觀。我期待網路世代的年輕朋友盡快投入這個領域,在網路中書寫全新的島嶼。

參展的拙作中,〈四句聯〉是我的第一首純以超文本思考書寫的作品,聲音和語言的跳躍,暗藏在按鈕中的文本的翻轉,是這首網路詩意圖呈現的趣味。詩經的字句、八掌溪事件的悲劇以及文本翻轉後的嘲諷,都在其中;〈一首被撕裂的詩〉則是舊作翻新,五年前我以圖檔變化呈現,這次則以FLASH動畫表現詩的圖像拼貼與遊戲趣味,各有詮解;〈在公佈欄下腳〉原來是台語詩,寫於一九八五年,是一首為勞工說話的寫實主義的詩,如今通過JavaScript語言轉化,勞工心聲隱藏在黑暗的所在,瀏覽者必須執鏡「偷窺」,益見悲哀。鄭曉真的解讀說「除了滿足了讀者的窺視癖之外,更重要的,它還造成了左右兩個文本諷刺矛盾的辯證交流作用」,相當深刻。它如〈大雪〉的圖像紛飛、文本流動,暗喻流亡者的流離、流浪、流盪、流散;〈小滿〉的鏡像處理,〈水歌〉的圖像淡出與淡入、遞漸與交融,都希望通過圖像變動轉喻詩的指涉。至於〈城市•黎明〉則是界於平面文本﹝圖像詩﹞和超文本﹝以文字為圖像畫素﹞之間的作品,原本希望提供挑戰者在不熟悉超文本創作的情況下投稿的參考,也有將平面文本常見的圖像詩﹝包括BBS上的圖像詩﹞納入超文本創作範域的意圖。

總之,這些作品都只是實驗,圖象、文字和聲音,因為網路而媒合,成為詩的另一種可能,文學的另一個途徑。數位紀元的文學新世界,可能因此開展出一道新的曙光來。而以這些拙作為例,現實主義的社會寫實批判,在後現代主義書寫的形式下,一樣可以彰顯具現,並無衝突。

感謝展出期間許多網友的參與和挑戰,還有更多純粹的瀏覽者,我可以感覺到通過滑鼠,網路背後更多心靈的想像和挑戰。鄭力承的〈……〉改寫自我的詩作〈X與O的是非題〉,原作寫於戒嚴年代,寫給捍衛司法尊嚴的高新武,在鄭力承的FLASH動畫處理下,加上聲音,別有餘味,甚是難得;向雲的〈奔〉同樣以FLASH處理,流動的詩句,表現了超文本的基本原理;鄭曉真的〈轉移擴散的對立書寫〉對於拙作〈在公佈欄下腳〉的解讀深刻精闢;羅宜柔的〈評語?…〉、阿泰的〈「四句聯」,…〉針對拙作給予評價,可以看出網路互動的趣味。還有其他參展的作品,書寫和瀏覽,創作和再創作,已經在這個網路交流過程中完成。



 

2001/08/28《聯合報》副刊 文學咖啡屋

收入向陽《浮世星空新故鄉──台灣文學傳播議題析論》(台北:三民,2004),頁90-94。

林淇瀁論文《書寫與拼圖》封面

 

基測國文考題《明鑑》釋疑
活的文學在民間
展讀創世紀台語詩專輯
素樸作為一種價值
重讀龍應台《野火集》
在暗房透光的年代
回應龍應台〈面對大海的時候〉
母語並未「當道」
期待新的篝火點燃
台灣文學傳播的鮮活見證
對鏡的心情
值得喝采的大考作文題
母語新世界
網路新島嶼
小太陽與大風景
春花「望露」
書寫行為的再思考
關於台灣新詩史建構
關於讀書會與閱讀運動
台灣詩社詩刊起落小誌
論「嘉義二二八美展」參展詩作
千禧•預言•難
另類的聲音
打造台灣文學新故鄉

 

®Xiang Yang Workshop 2001-200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