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 2001/03/20 ●更新:2009/06/30             | 知性的 | 感性的 | 批判的

 

  

 
風向球

在眾聲喧嘩、百花齊放的網路之中,間天我們看到的文學網猶如侷促陰寒角落的小花,只能發出幽微寒光,苦苦等待雨露,佇候黎明。


.................................

 

 footnote

 


 

春花「望露」  :在網路中閃爍寒光的文學

 

向陽

 


 

儘管網路傳播在台灣從九○年代中期已經出現,各種網路媒體紛繁多姿,個人網站網頁也充斥網路之中,但不必諱言的是,台灣的網路文學媒體以集文學網站,在整個網路中仍然極其有限,對照於大型媒體網站和主要以商業市場為考量的眾多強勢站台,文學網相形窘迫寒酸。

網路是一種新科技,通過數位,形成虛擬空間,容許個體在這個空間中建構一己的堡壘,墾拓自己的花園,以網路作為媒體,免除了我們常見的平面媒體動輒數百人、花費上千上億的高度成本,因此只要粗通網頁書寫,要以網路為媒體傳播個人理念,理論上如同李歐塔﹝J. Lyotard﹞所形容的「社會電腦化」﹝computerization of society﹞形成了「公眾可以自由近用記憶體與資料庫」的理想國。文學不在被少數精英建構出來的媒介霸權所壟斷,大敘事者身分決定遊戲規則的傳統傳播型態已被打散、重組,並且已經交到所有參與網路遊戲中的文學人手中。

不過,事實不盡如此,網路其實存在著一種「數位鴻溝」﹝digital divide﹞,最少截至目前為止,不是每個人都會上網,於是網路區劃了兩種人,一是網路使用者,另一是不使用者。門裡門外,這兩種人的資訊取得和取用網路能力,與他們在現實世界中的建立的「常識」大相逕庭,他們在數位科技之前存在著明顯的落差,甚至包括文字語言的使用。而主要以文字書寫為工具的文學社群尤其如此,文學上網的傳播型態,在當前台灣的整個文學界仍不理想,網路真可以稱為文學傳播的另一個窗口嗎?傳統的文學大媒介﹝如報紙副刊﹞真可能被網路上的文學網站所取代嗎?這個答案,至少在現在來看,仍是否定的。

網路上的文學傳播,基本上是個新興的傳播型態。大體上說,台灣當前的文學傳播型態已與過去不同。九○年代之前,文學傳播媒介主要是報紙福刊、文學雜誌與文學出版,之後則必須加入文學網路媒介。從BBS站開始的校園網路文學傳播是這個新型態文學傳播的尖兵,諸如「晨曦詩刊」、「山抹微雲」等都提供了校園內的文學新秀發表作品的管道,這些校園文學社群以網路為媒介,試圖打破平面媒體的主導權力,重建新的文學論述,具有「去主體性」的企圖,最少表現了E世代文學社群異於先前世代的網路特質。文學傳播,從這裡開始,出現去中心、去霸權的個體性格,文本遊戲規則回到擁有網路的遊戲者手中,傳統的文學傳播模式因而受到了挑戰。

但即使如此,這種挑戰也是微弱的。到了全球資訊網(WWW)勃興之後,較具規模的文學專業網站以及個人網頁開始出現,如「詩路:台灣現代詩網路聯盟」以及「台灣文學研究工作室」、「暗光鳥e厝」等大型網站上網,這些主要由作家、學者架設的網站,具備更豐富的資源,以更接近平面媒介的編輯、選擇與去取的守門模式,建構了文學網路傳播的主導模式,通過接近使用更加容易的連結,通過名家與新秀作品的匯聚,也通過WWW的傳遞,這類網站快速地形成網路文學傳播的主要媒介,真正的網路文學社群於是彰然可見,它們的傳播功能更易發揮,集結力量更強,文學網路媒介到這裡出現了新的模式:一方面這些網路媒介保有異於平面媒介主流論述傾向大眾化的另類特質;一方面卻又依循主流媒介去取內容、決定文本的權力。個人媒介雖然也在這同時大量出現,但這些新的網路文學社群則輕易地掩蓋了個人媒介「去中心」的力量,成為網路世界中文學媒介的主要灘頭,一個「網路文人圈」因焉出現。

跟著網路的快速發展,台灣的網路開始出現所謂「商機」,九九年到達最高峰,舊有的大媒介終於注意到了網路傳播新興的商業力量。於是我們看到「中時電子報」的出現,以及隨之上網的「人間副刊」,看到「聯合新聞網」以及隨之上網的「聯合副刊」、「文學咖啡屋」、「網路文學」等等轉化平面媒介內容為數位資訊的網站風起雲湧出現。這些文學網站的背後就是大媒介,在網路中的影響以及瀏覽近用者多,很快形成與平面文學傳播媒介相互呼應的取代作用。過去非網路年代的文化領導權,繼續進駐網路世界,以大眾讀者為對象的文學內容,成為事實上也以大眾文化為主體的網路新貴。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看到純為網路媒介的「明日報」初期曾出現的網路副刊,但隨後就因為瀏覽者點用率低而取消,這個早夭的網路副刊暗喻了文學網路傳播功能的低迷,也明示了網路真正的特質,其實還是建築在大眾的、通俗的、商業的基礎之上,恐怕不是學者讚嘆的個人性、異質性與去中心性。與此類似的是「明日書城」,該網站由 集團出資建站,購買眾多作家文學著作網路版權,提供瀏覽者免費閱讀使用,可說是當前集結主流作家、文本內容最豐富的文學網路媒介。同樣的,這個網站與大媒介的型態略近,基本上仍以拷貝主流論述,建構文學領導權為傳播取向,以期待於可能的具有大眾化和商業化特質的網路商機。

由這個觀察來看,台灣的文學網路傳播媒介其實就是實體社會的映像。在實體社會中,副刊、大出版社主導了文學傳播的走向,也主導了文學風潮雨書寫主流;在虛擬世界的網路中,文學傳播的主力,還是這些具有豐富資源、財力與人力的媒介。在實體世界中,同仁刊物﹝如台灣的大小詩刊﹞艱苦生存,文學新人竄升不易,文學社群與眾要作家形成壟斷書寫權力的主要來源;在虛擬世界中,這樣的文化主導權依然屹立不搖。

網路,作為新興以及將來勢必取代舊媒介的傳媒,本來被傳播學者期待可望扮演「資訊社會」(information society)的推手。資訊可能取代資本,人們可以因此共享跨國界的可聽圖文、可視圖文及電子圖文互聯傳播,達到「知識多元主義(intellectual pluralism)和個人化控制傳播」﹝D. McQuail﹞的理想。不過,最少就本文觀察的台灣文學網路傳播現象看來,這樣的網路烏扥邦顯然仍然遙遙無期。在眾聲喧嘩、百花齊放的網路之中,間天我們看到的文學網猶如侷促陰寒角落的小花,只能發出幽微寒光,苦苦等待雨露,佇候黎明。



 

2001/03/01《誠品好讀》第8期

收入向陽《浮世星空新故鄉──台灣文學傳播議題析論》(台北:三民,2004),頁85-89。

林淇瀁論文《書寫與拼圖》封面

 

基測國文考題《明鑑》釋疑
活的文學在民間
展讀創世紀台語詩專輯
素樸作為一種價值
重讀龍應台《野火集》
在暗房透光的年代
回應龍應台〈面對大海的時候〉
母語並未「當道」
期待新的篝火點燃
台灣文學傳播的鮮活見證
對鏡的心情
值得喝采的大考作文題
母語新世界
網路新島嶼
小太陽與大風景
春花「望露」
書寫行為的再思考
關於台灣新詩史建構
關於讀書會與閱讀運動
台灣詩社詩刊起落小誌
論「嘉義二二八美展」參展詩作
千禧•預言•難
另類的聲音
打造台灣文學新故鄉

 

®Xiang Yang Workshop 2001-200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