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 2001/03/20 ●更新:2009/06/30             | 知性的 | 感性的 | 批判的

 
 

把情詩當成情詩看,當成男癡女怨看,有男癡女怨的悲喜;把情詩當成人生看,如果那真是一首象與徵、外在意涵與內在意涵渾然相融的詩,寄寓與感慨,大江與平野,不也是人在追逐不可測知的生命過程中,一個可以多義解釋的悲喜之境嗎? 

 

 


.................................
 footnote

 

 


 

昨夜西風

 

●向陽

 

 

 

關於情詩,在我的記憶中已是遙遠的過去,彷如回首路的的盡頭,在夜裡無燈之處,模糊、黯鬱,並且黑而幽深。

接觸情詩,是在國民學校三年級階段,讀徐志摩<她是睡著了>,童稚的我還弄不清感情的複雜,但最少已對異性的差異性有著說不出的好奇,在讀到徐志摩寫出他對夢中情人「像一顆露珠,顫動的,在荷盤中閃耀著晨曦」這樣的明喻時,似乎也跟著啟動了幼小的我對男女之情的美的憧憬。從此之後,讀詩,甚至模仿寫詩,對於情之為物,也就特別有所感悟,儘管這樣的感悟,其實是夢幻泡影,總是有著露珠的晶瑩。

比較不幸的是,等我進入十三歲,初中一年級,因為美麗的誤會,郵購了屈原的《離騷》木刻本,在毫無註釋與解語之下,與這本「天書」奮鬥了半年,大概朦朧可解的,在那個年紀,也只有「惟草木之凋零兮,恐美人之遲暮」、「染茹蕙以掩涕兮,霑余襟之浪浪」、「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等等表面華美而我約略可以揣摩想像的句子。但是,這種揣摩想像,以及「凋零」、「遲暮」、「掩涕」,「霑襟」的憂傷符號,多少也讓少年時代的我,在不是愁滋味的歲月中,提早對愛情抱以「蕭艾」般的感覺,屈原如果知道他死諫君王的詩作,被一個小毛頭如是解讀,一定搖頭太息。

等到高中讀《詩經》時,一打開劈頭就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接著其下一章,是進一步反覆詠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之語。這些來自民間的詩歌,大膽而鮮麗,男女之情的流露,自然而活潑。儘管後儒一再「集解」附會,硬是把這些「風」看成是教化、諷刺,有所喻託的文字,在初接觸這些民間詩歌的我的心中,卻單單純純就是男歡女悅的心靈表白。

真正從另一個角度「讀」情詩,是大一看王國維《人間詞話》時,受到了他的「啟發」。王國維很絕,卻也相當犀利,他用情詩的美句來解釋人生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被列為人生「第一境」,暗喻人生「追求」的淒苦;「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為「第二境」,暗喻人生「奮鬥」的堅毅;最後到達「第三境」,則是「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暗喻人生「苦而後甘」的境界。情詩的悲情,被他這麼一轉化,忽然成了人生的悲情,在悲情之中凸顯境界。用情到最深之處,愛到最淒最苦之淵,終於在燈火闌珊裡從淚眼中找到「那人」。王國維的這種情詩讀法,讓風花雪月成了清風霽月,戀人絮語,原來也可以如此天地通透。

大學年代,我讀情詩,也因此開始不再拘泥詩當中男女之情的顯義,也開始試著由外在的表意符號背後去找尋「那人」的內在的、隱藏的意涵,在詩的「象」與「徵」之間,在符號的皮囊與心靈的大海之間,原來有著如此多義的變化。月,是個具體的表象;情,是無限的實徵。詩人寫月,往往寄情於月,這使得月的表象之下,隱藏了無限的情感和生命,寄情愈深,意涵愈豐。文本的多重釋義,因此也就愈形駁雜繁複。把情詩當成情詩看,當成男癡女怨看,有男癡女怨的悲喜;把情詩當成人生看,如果那真是一首象與徵、外在意涵與內在意涵渾然相融的詩,寄寓與感慨,大江與平野,不也是人在追逐不可測知的生命過程中,一個可以多義解釋的悲喜之境嗎?

情詩中多的是悲情,人生旅程中,何嘗不多的是悲情?悲情,在情愛之中,多半被視為真情的具現;悲情,在人生之中,卻又常被視為矯情的渙漫,這之間的差異其實是值得我們詫異的。昨夜西風,望斷天涯路;今宵燈火,那人闌珊處。看成情愛之悲,何等淒苦纏綿;但會把它當作是人生境界不斷突破的悲情,給予這種悲情積極開創意義的人畢竟不多。感謝悲情的王國維,在我讀情詩的年輕歲月中,啟發我在愛情的悲紋中找到現實人生的刻痕。



 

 

在塵煙漂浮之間
石頭記五則
旅人手記
昨夜西風
人與土地的吟哦
山谷歲月
微雨
千禧四想
暗室出口
來唱美麗島憤怒的歌
夢想的版圖
笛韻清聲
雲的家鄉
茶香攜帶我的童年
山村車光寮
到花蓮的路上
暖色調的冬陽
旅人的夢
在寒流中聽冬天的歌
平埔族母子的憂戚
春來日暖
送舊歲迎新生
懷念金陵先生
追思信疆兄

 

®Xiang Yang Workshop 2001-200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