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 2001/03/20 ●更新:2009/06/30             | 知性的 | 感性的 | 批判的

 

  

 
文化小鼓吹

高中國文教育本來就應以文學欣賞與語文應用為鵠的,讓我們的下一代通過現代文學的薰陶和語文的訓練學習,擁有更多想像和創造空間,文化的涵養、深化,自然可得,要融舊,要佈新,也自然能水到渠成。


.................................

 

 footnote

 


 

高中國文教育應以文學欣賞與語文應用為鵠的

 

 

向陽

 


繼高中歷史新課程綱要引發所謂「去中國化」爭議之後,日來媒體又大幅報導即將於九十五學年度開始實施的高中國文新課程綱要也有「去中國化」的爭論。「去中國化」四個字,儼然已經成為我們這個陷身統獨之爭的國度最方便的論爭工具,凡是一切針對行之多年的制度、習慣或政策,有所調整、更動、改革,反方只要冠上「去中國化」的帽子,就能引起媒體高度關注,達到召喚社會注意的目的,或者達成延遲改革的用意。「去中國化」,本來是帶有高度政治性的符號,意味著國家機器不分青紅皂白將舉凡與中國有關聯的一切全部斬斷、拔除的強力作為;理性地旴衡政黨輪替以來執政黨的諸多作為,實則離「去中國化」尚有相當遙遠的距離,使用「去中國化」來解釋或批判執政黨的諸多作為或政策的調整,未免誇張,也難免失真。

特別是在教育內容的改革進程上,任何建言或批判,目的當然應該是出於期望教育作為百年樹人大業的提升,使其符合台灣社會結構變遷、時代潮流和國家教育需求。因此,用「去中國化」批判歷史課程內容的調整、反對國文課程綱要的編寫,甚至將它連結到政治上的統獨、藍綠之爭,除了平添媒體的議題炒作之外,對於我們每個人都關心的教育內容改革,對於相關老師與學生在課堂中的互動學習,恐怕不會有多少意義。因此,必須先去除「去中國化」的思考框架和修辭方式,理性討論目前引發爭議的高中國文課程綱要,才能真正促成改革,造福學子,提升台灣的國文教育。

這次引發爭議的高中國文課綱,事實上早在去年八月上網公告,並由教育部辦理北、中、南、東四場公聽會,由於爭議不大,因此在今年八月五日獲得課程發展委員會審議修正通過,並於八月三十一日公佈。從程序來看,這個過程總計歷經一年時間,公聽會也有全國各校派出代表分區參加,可說已經周諮博議,媒體當時報導還指稱國文、英文、數學是較無爭議的課程,何以一年過去,立委大選前忽有某高中退休國文教師對外表示「教育部大幅修改國文課程綱要,教師都不知道」,直到某民間書商邀請北部高中國文教師,徵詢教材編纂方向時,「教師才驚覺轉變」,「對修訂內容表達強烈不滿」,並認為這是「去中國化」?兩相比照,這次爭議,不在課程如何修訂,而在炒作「去中國化」,目的相當明顯。這不能不令對高中國文教材改革抱有真正期待的人感到遺憾,因為這將模糊化國文課程及其內容的改革,口水無法幫忙我們的下一代。

國文教育,基本上在培養國家公民具備基本的語文使用、文學欣賞和文化認知能力,因此,無論哪個階段的國文教育,目的都不在培養政治態度或政黨屬性,過去舊國民黨執政年代實施的「高中課程教材綱要」﹝1998年實施﹞要求選文應注意「足以體認中華文化,建立民族自信,喚起民族意識,配合國家政策」的做法,就是相當偏差的政治教育,而非國文教育。當時對於教材白話文與文言文配置比例的規範,高一是45%比55%,高二35%比65%,高三25%比75%。如今新修訂綱要已經將政治教育目的去除,在白話與文言比例上則做了微調:高一是60%比40%,高二55%比45%,高三50%比50%。先不談實際內容如何,新綱要「去政治化」,就應該受到國人肯定,「去政治化」是讓國家的教育還給全民,不被任何政黨所干預,國文教育不必「配合國家政策」,這樣的綱要我們歡迎都來不及了,還有什麼好反對的?其次,就白話文和文言文的配置比例而言,從高一到高三,循序漸進,高一偏重白話文,到高三白話文言並重,比較舊綱要「輕白話重文言」的配置,適當與否,容有討論空間,但中國文言文經典仍在,並未被去除殆盡,何「去中國化」之有?對高中國文老師來說,這樣的配置,可能在未來教學上必須多一些心思在現代語體文的備課,加上國文科授課時數,由每周五節減為四節,可能增加負擔,但若要說他們對這種配置「強烈不滿」,恐怕也也言過其實。《文訊》雜誌在今年6、7月曾針對國內高中國文教師進行「國文教材古典文學與現代文學配置」調查,結果顯示,22%的教師認為「現代文學太少」,12%的教師認為「古典文學太少」,認為「比例剛好」者佔56%。這個調查,媒體注意到了沒有?

但,更根本而重要的是,高中學生才是教育的主體,這就牽涉到進入21世紀的高中學生需要什麼樣的國文教育內容的癥結課題。遺憾的是,我們的媒體對這個部分的討論幾乎付之闕如。高中學生正值青春時期,他們最需要的國文教育,應該要能幫助他們嫻熟語文運用,讓他們能夠順暢地使用國語文來表達自我,與他人溝通,國文課本增加白話文,豐富他們的語彙、文藻,有何不好?;其次,在他們的青春歲月中,最容易親近文學,最富有純真感情,也最具有想像力和創造力,提供他們現當代文學名家名作,讓他們具有文學鑑賞能力,提高人文涵養,有何不好?從這個角度來看,新修課綱將文言文比重調降為四到五成,白話文調增為五到六成,讓青春階段的高中學生可以在課堂上就接近現實的、生活的、具有想像與創造空間的語文情境,不但學生,相信家長和老師應該也都歡迎這種小幅調整才是。

新修高中國文課程綱要起草小組召集人、台灣大學教授柯慶明在這次風波出現後,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高中國文白話文選文以新台灣文學的名家名篇為主,兼及原住民文學作品;並強調「國文教學是協助學生生活在21世紀,不是為了考試」。我深然其語,高中國文教育本來就應以文學欣賞與語文應用為鵠的,讓我們的下一代通過現代文學的薰陶和語文的訓練學習,擁有更多想像和創造空間,文化的涵養、深化,自然可得,要融舊,要佈新,也自然能水到渠成。

 

2004/11/28自由時報星期專論

 

挽救邵族命脈與文化
再振歌仔戲雄風
期待多元與多樣的台灣文化
以台灣文學清澄台灣真實圖像
高中國文教育應以文學欣賞為鵠的
整合拼音系統以挽救台灣語文
挽救台灣語言要從本土語文教育做起
打造保障族群語文的教育環境
萬勿走回一綱一本死胡同
欣見台灣古典文學整理
媒體應謹守「四不」原則
看到冰點也得看到冰山
在自立台灣先後停刊之後
媒體如何看待台灣文史
媒體面對公眾,捫心豈能無愧?

 

®Xiang Yang Workshop 2001-200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