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 2001/03/20 ●更新:2009/06/30             | 知性的 | 感性的 | 批判的

 

  

 
文化小鼓吹

新一代的台灣青年用詩、用影片和紀錄,告訴此刻仍陷入政治教條思考的我們:眾色繽紛的新世紀已經展開,一個多元與多樣並呈的台灣新文化即將浮現!


.................................

 

 footnote

 


 

眾色繽紛

   期待一個多元與多樣並呈的台灣文化

 

 

向陽

 


日前到國家台灣文學館參加一場文學獎評審工作,從參賽的作品中,拜讀了相當多佳作,這些作品以現代詩的文纇呈現,水準齊一,但是讓我感到值得高興的是,在不同的作者寫出的作品當中,漾盪著一種新的視野和新的思維,除了關注台灣的歷史、人文和指標性人物﹝如賴和、蔣渭水、鍾理和、吳沙等前賢﹞的詩作,且具有相當深度之外,也有不少作品把眼光投向國際社會,用極為冷靜的書寫表現諸如阿拉伯世界和戰事頻繁的中東地區。

寫台灣本土的作品,詠讚在歷史長廊中為台灣價值奮鬥的典範人物,是對生身之地歷史的深化、對台灣精神的召喚,為當前的台灣文化所迫切需要;把眼光探向台灣以外與我們的未來密切相關的國際社會,追索二十一世紀來臨後台灣無可迴避的與國際社會的共同問題,諸如戰爭與和平、愛與仇恨、族群與國家的諸多課題,同樣也是當前的台灣文化領域所不能忽視。

拜讀這些來自全國各地多半是年輕一輩詩人的作品,因而讓我對於政治紛亂之外的台灣具有更大的、更多的、也更堅定的信心:當前台灣政治的亂象,如果說是因為政治人物之間爾虞我詐、以鬥爭為能事,不以蒼生百姓和台灣價值為念所導致的結果,那麼,一個更開闊的、包容的文化的養成和累積;一個既能往前追溯台灣歷史與典範,往後前瞻台灣與國際共同問題的文化思維,或許才是台灣明日希望的所在。儘管這些詩作只是文學領域的作品,但其中象徵的則是新一代台灣作家的視野、胸襟和格局,同時也提醒了我們﹝曾經經歷過外來殖民統治、威權獨裁統治,因而殘留著一些憤慨、不平的﹞這一代,新的台灣世代將以異於我們的眼光、胸襟和視野,在即將來到的明天處理我們今日無法處理的問題。在文學書寫上如此,在其他領域如此,在政治領域也必然如此。對立、暴戾、你死我活,將被協商、理性和共榮共存的新思維所取代。

我的樂觀,還可以從公共電視即將開播的「我們同國」得到一些印證。這是公視去年企劃的「多元文化運動──族群議題」系列報導的總呈現:公視選定中央、中正、世新、東華、輔仁、義守等六所大學師生參與其中,進行跨族群的田野調查、訪問與對話,計畫完成五十個個案報導。根據公視新聞部製作人呂東熹的說法,公視製播此一節目,目的在於推動台灣各族群的文化交流、學習與理解,同時也希望透過相應的跨文化運動,讓各族群擺脫自我中心,進而認同多元的文化特色與價值。事實上,公視早在十月初已經先將其中由各大學學生完成的報導作品﹝完成三十七篇,收錄二十三篇﹞出版為《我們同國》一書。我仔細閱讀這本由六所大學年輕學生完成的報導作品,看他們深入原住民部落、眷村、客家庄、高山農場、教養院、菜市場以及離島地區,訪問他們認識的或者不認識的各族群小人物,歷史的暗影在其中飄動,傷痕、苦痛和不同生命的印記在時光的記憶中顯現。由這些深入底層的報導中,被懶惰的媒體冠以「草莓族」的七年級生,真誠而用心地寫出了當前台灣多種族群錯綜複雜、而又繽紛多樣的生命經驗與生活故事。

公視的企劃節目和這本主要由七年級學生撰寫的書,要探問的是:我們「同國」嗎?這是個有趣而又嚴肅的議題──在台灣當前的政治氣氛和格局下,我們,來自不同所在,走過不同年代,擁有不同記憶,而又各有不同群背景的我們,是不是同一國的「國人」?顯然是兩千三百萬人或多或少都會浮現心頭的疑問。站在台灣黃色的土地上,探向青山綠水、藍天白雲,以及偶而出現的七色彩虹,我們,由各種不同的族群背景組成的人,和這些景色一樣,當然都是同國的國人,一如我在八○年代寫的詩〈立場〉所述,「我們一樣╱呼吸空氣,喜樂,或者哀傷╱站著,且在同一塊土地上」;然而,我們又好像不是同國的,我們的國家認同不一,我們經常因為政治議題相互吵架,導致族群問題也隨之捲入;統獨、藍綠之分,從兩千年之後,就更加嚴重地干擾到我們的生活,成為我們社會共同的亂,也成為我們心頭皆有的痛。

要解決這樣的亂象,打開這樣的心結,不能依靠政治人物,得靠我們每個人從自身做起。公視在這個時刻推出「我們同國」的系列報導,展現新世代台灣青年深入台灣各角落採訪的人民的故事,因此會是一個好的開始,值得我們重視。透過新一代台灣青年的眼光,透過他們不受政治污染的純潔的心,我們這才看到台灣最真實的族群的容顏,聽到與我們一樣踏在這塊土地上的「同國」的人的聲音,這當中顯映的不是政治的邪靈,而是多元種族、多樣面向、多姿多彩的生命經驗,交匯、分流,而又展開、壯大的台灣圖像:我們在這個不同的出身、共同的時空經驗中,學習相互理解、尊重、欣賞,才能凝聚岀一個可以認同的共同體。

新一代的台灣青年用詩、用影片和紀錄,告訴此刻仍陷入政治教條思考的我們:眾色繽紛的新世紀已經展開,一個多元與多樣並呈的台灣新文化即將浮現!


 

2006/10/29自由時報星期專論

 

挽救邵族命脈與文化
再振歌仔戲雄風
期待多元與多樣的台灣文化
以台灣文學清澄台灣真實圖像
高中國文教育應以文學欣賞為鵠的
整合拼音系統以挽救台灣語文
挽救台灣語言要從本土語文教育做起
打造保障族群語文的教育環境
萬勿走回一綱一本死胡同
欣見台灣古典文學整理
媒體應謹守「四不」原則
看到冰點也得看到冰山
在自立台灣先後停刊之後
媒體如何看待台灣文史
媒體面對公眾,捫心豈能無愧?

 

®Xiang Yang Workshop 2001-200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