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 2001/03/20 ●更新:2009/06/30             | 知性的 | 感性的 | 批判的

 

  

 
風向球

二○○三年九月,《印刻文學生活誌》與《野葡萄文學誌》同時創刊,在一個文學傳播式微的年代,這兩份文學雜誌何以無畏於肅殺的秋信,投入眾聲喧嘩的雜誌市場?


.................................

 

 footnote

《印刻文學生活誌》與《野葡萄文學誌》同時於2003年9月創刊,但發展狀況不同。《野葡萄文學誌》在發行3年4個月後,由於不堪虧損,已於2007年1月停刊,《印刻文學生活誌》仍在奮戰中。

 


 

戰國不存,時代未來  :從《印刻》、《野葡萄》同步創刊談起

 

向陽

 


 

一、緒言:何「戰國」之有?

二○○三年九月,《印刻文學生活誌》與《野葡萄文學誌》同時創刊,在一個文學傳播式微的年代,這兩份文學雜誌何以無畏於肅殺的秋信,投入眾聲喧嘩的雜誌市場?在文學出版已露疲態、文學副刊逐漸向大眾市場低頭的此際,這兩份大開本的文學雜誌的創刊是否可能突破重圍,再造文學傳播風潮?在在受到矚目。九月二十六日《聯合報》記者以〈文學雜誌戰國時代〉為題對於此一現象進行報導,強調兩刊的創刊,加上原有的文學雜誌的補強與改版,「各方較勁,正式宣告文學雜誌市場轟轟烈烈進入戰國時代」。

 

印刻文學仍然繼續出版。

 

 

野葡萄已經宣佈停刊。

 

文學雜誌的「戰國時代」果真來臨了嗎?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從台灣的雜誌市場環境說起。根據文建會《中華民國八十九年臺灣圖書雜誌出版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00年台灣的雜誌計有479種,該研究進行的基本資料調查指出,當年雜誌出版類別以「家庭婦女」類40種為最多﹝28.6%﹞、次為「電子、電機」類32種﹝18.29%﹞、「藝術美學」類28種﹝16%﹞、「綜合」類26種﹝14.86%﹞、「汽機車與單車」類22種﹝12.57%﹞、「廣播、影視娛樂」類21種﹝12%﹞、「電腦、資訊、網路」類18種﹝10.29%﹞……,而文學雜誌則被歸類在「文學、歷史與哲學」類共13種﹝7.43%﹞中,就數量言,比起前述各類雜誌顯然不多,在雜誌市場上的比例也相當低,如果扣除歷史與哲學,則文學雜誌種類在10種以下,更是低於「漫畫」類12種﹝6.86%﹞、「青少年兒童」類12種﹝6.86%﹞。這個數據說明了文學雜誌市場的慘澹,則兩本新雜誌的投入,又何來「戰國時代」之有?若就銷售量而言,該報告指出,2000年大型書店﹝金石堂、新學友﹞銷售前四名為科技﹝含電腦﹞、休閒、財經與語言四類,文學類顯然也無法與這四類較勁──文學雜誌在整個雜誌市場中的邊陲處境於此可知。

《印刻文學生活誌》與《野葡萄文學誌》的投入,從而讓了解文學市場的讀者不能不為主事者的雄心感到欽佩,而同時不免也要為他們捏把冷汗了。

二、純文學與大眾文學的新版圖

不過,《印刻文學生活誌》與《野葡萄文學誌》的同時誕生,雖稱不上「戰國」盛況,卻有著相當的意義存在。這兩本雜誌,《印刻》走的是純文學的路線,總編輯初安民原為《聯合文學》總編輯,離開《聯文》之後,不能忘情文學雜誌,自創品牌,在「只是不願讓其消失──那些美好的,我珍愛且信仰的﹝文學﹞」的信念下創辦了《印刻》,從創刊號看,這本雜誌的主要撰述群多為初安民主編《聯文》時代的班底作家,因此在文學雜誌市場上衝擊最大的厥為《聯合文學》;相對的,《野葡萄》走的則是大眾文學路線,總編輯孫宏夫強調「文章不是只給貴族看的」,讀者定位在十七到二十八歲的年齡層,以創刊號內容看,封面就是影視紅星小S,於此可見該刊對流行文化的青睞。從市場的競爭來看,《野葡萄》的競爭對象應該是已經擁有半世紀生命的《皇冠》。這兩本雜誌的創刊,因此可以說是在純文學與大眾文學的定位上互相較勁,但由於定位都很清楚,真正衝擊到的對手則是兩類型雜誌的原有品牌《聯文》與《皇冠》。

純文學與大眾文學本來就可並行不悖,前者的編輯導向主要為作家導向,強調的是在純文學圈內卓有表現的文學家,老將新秀,各得其所,展現文學創作的多采多姿和文學風潮;後者則為讀者導向,重視符合讀者閱讀趣味的內容,因此舉凡當代流行人物、風向和趣味,無論是否也文學作家,均加以涵括,以取得讀者的喜愛。就文學影響力和文學史的價值看,純文學雜誌扮演較重的角色,六○年代的《現代文學》、七○年代的《純文學》、八○年代的《聯合文學》,以及作為本土文學本營的《文學台灣》等均是。就市場的佔有來看,則大眾文學雜誌較能囊括所有喜愛閱讀而不限於文學的讀者,《皇冠》、《講義》屬之。《印刻》和《野葡萄》的誕生,意義之一,在於他們分別昭告了新的純文學/大眾文學雜誌風貌和路向的展開。舊有的雜誌因為面對競爭,必須相對地更新內容,這樣的競爭可望展現出新的文學雜誌版圖。

其次,台灣的文學雜誌常年以來就是顛仆前進,興衰起落,部分源自市場的淘汰,部分則出於創刊理念的存續與否。像《皇冠》或《幼獅文藝》這樣垂50年而依然風發者應屬奇蹟,多半的文學雜誌總是各領風騷之後,就黯然/自然停刊,完成階段性的使命或任務。文學雜誌的持續,因此有來於新血的加入,新的編輯、新的作者和新的文學遠景/風潮,是在新的文學雜誌投入之後才被標誌出來。《印刻》和《野葡萄》的創刊,可能會預示一個新的文學年代的展開,21世紀的台灣文學品味,會在這兩本雜誌更趨成熟之後展現出來。目前,我們仍難明確看出這兩刊的明確方向或傳播途徑,但只要他們持續未輟,經之營之,一個文學傳播的新的模式可能被創造出來。

三、舊雜誌的新挑戰

相對於新雜誌,舊有的文學雜誌也面對了新的挑戰。

在純文學雜誌部分,1954年創刊的《幼獅文藝》明年半百,該刊曾經有過朱橋、瘂弦主編階段的兩大高峰,目前主編為青年作家吳鈞堯,編輯走向展現出年輕世代文學書寫風的特色,挖掘新人、肯定新秀,不遺餘力;1964年創刊的《台灣文藝》曾經獨領台灣本土文學的風騷,創辦人吳濁流以及七○年代鍾肇政主編時期多有佳作,並對當代台灣文學發展作出貢獻,自八○年代中期之後在文學的影響力上逐漸為1982創刊的《文學界》及1991年創刊的《文學台灣》﹝彭瑞金主編﹞所取代;1972年創刊的《中外文學》則以學院為根基,在文學理論和創作上均曾影響文學風潮,唯即將轉向改為學報;1976年創刊的《明道文藝》持續作為國內高中生文學/青年文學的園地,對於文壇新秀的扶植著有成績;1984年創刊的《聯合文學》也將屆滿20週年,歷經瘂弦、初安民的兩個高峰,目前在詩人許悔之掌舵下仍然活潑鮮跳,成為純文學雜誌中發行、廣告業績最高的一本;2001年創刊的《海翁台語文學》則是高擎台語文學大旗,由台語詩人黃勁連主編,深耕台語文學的書寫和論述……。除此之外,1983年創刊的《文訊》已經成為國內唯一文壇資訊雜誌,前後任主編李瑞騰、封德屏兩人功不可沒;1991年創刊的誠品《好讀》則別開蹊徑,在現任主編蔣慧仙的編輯下走出深刻的書訊風貌;2001年創刊的《台灣文學評論》﹝張良澤主編﹞、2003年改版的《台灣詩學》學刊﹝鄭慧如主編﹞,則具學術研究特色。

這當中的舊有文學雜誌,真正能在雜誌市場販售,並能與各類雜誌競爭者,要屬《聯合文學》,從創刊至今近20年,該刊的主要特色約略有五:一、作者群涵括所有華文作家,彰顯跨越地域、國境的「聯合」特質。二、內容展現與世界文壇共時交流的的強烈企圖。三、重視文學思潮與當代文風的多元、多樣。四、重視新世代與文壇新人的栽培與誘發。五、結合雜誌、出版、文藝營、文學獎的多重傳播效能。不過,在《印刻》創刊後,《聯文》已經面對挑戰,如何因應,並與《印刻》有所競爭,已成為文壇關注的議題。目前看來,兩刊的編輯走向、作家班底和編輯風格均相當趨近,《聯文》當然仍佔優勢,但如何展現新的風貌和獨特風格,應為2004年該刊編輯群必須思考的首要之務。

在大眾文學雜誌部分,1954年創刊的《皇冠》、1987年創刊的《講義》,迄今都仍相當勁健,寶刀不老。《皇冠》由平鑫濤一手撐起,建立了雜誌與出版都相當出色的王國;《講義》由費文創辦主編,走的路線與《皇冠》清楚區隔,近年來以「幸福」為刊物主軸,建立特色。兩刊面對《野葡萄》初生之犢的挑戰,應有餘裕,但能否推陳出新,繼續穩住固有讀者群,也值得觀察。

四、結語:文學雜誌的時代尚未來臨

台灣的文學雜誌家數其實有限。台灣有不少詩刊存在,其中《笠》、《創世紀》、《藍星》、《葡萄園》、《秋水》、《大海洋》等老字號詩刊都仍繼續發刊,唯因為詩刊格於歷史條件和閱讀人口,多為同仁刊物,與雜誌市場幾無關聯,本文因此略過不論。

透過以上的鳥瞰,即可發現文學雜誌在市場中的生存環境如何窘迫。家數的稀少,就是文學雜誌不易在市場中生存的鐵證。而在這些文學雜誌中可以看到商業廣告﹝相對也說明具有市場發行能力﹞的只有五家,純文學雜誌兩家:老店《聯文》與新創刊的《印刻》;大眾文學雜誌三家:老店《皇冠》、《講義》與新創刊的《野葡萄》。這又是文學雜誌難以經營的一個鐵證。文學雜誌的「戰國」從未存在,「時代」也尚未來臨。

分析台灣文學雜誌的困局,原因不外四端:

一、國內讀者缺乏閱讀文學雜誌習慣:長期以來喜好文學的讀者以副刊、文學書籍為主要的文學資訊和閱讀來源,往往忽視文學雜誌的定期出版,未能培養閱讀習慣;二、文學雜誌的編輯型態與策略均嫌被動、靜態,欠缺議題的設定和策劃,或者議題無法扣緊社會脈動,自然無以號召讀者;三、文學作家仍將文學雜誌視為作品發表的第二管道,導致文學雜誌較諸副刊稿源匱乏,難以樹立權威;四、文學雜誌在以上的條件下訂戶與市面販售量相形有限,發行既不足,廣告量價條件亦差,營運更加困難,從而也無力強化編輯人力,提高稿酬。這四個原因兼且相互循環,更加雪上添霜,難以為繼。

要改善台灣文學雜誌的困局,目前唯一的方法就是文學社群同心自救,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訂閱文學雜誌,讓為數有限的這些文學雜誌能夠因為訂閱人口的逐步增多而降低印製成本,提高對文壇乃至對市場的影響力。作家是文學社群的主力,作家訂閱文學雜誌,就能鼓舞文學雜誌的編輯群,同時也因為如此,作家才不至於遠離文學生命共同體,疏離書寫的志業。在報紙副刊因為報業競爭而不得不轉向大眾的趨勢下,文學雜誌終必是作家生命存活的主要空間,作家訂閱文學雜誌,讓文學雜誌活得更久、更強、更有力,是此際所有作家力所能及且立即可為的事。



 

2003/11/29南松山•2004/03/15《台灣文學館通訊》第3期,頁4-9。

 

林淇瀁論文《書寫與拼圖》封面

 

《2008台灣詩選》前言
文學公共論域的形成
歷史論述與史料文獻
書系現象的觀察
《2003台灣詩選》前言
蒙塵與出土
戰國不存,時代未來
文學獎與文學發展
台灣文學雜誌展的意義
文學雜誌與台灣新文學
台灣網路文學傳播問題
繽紛花編繪浮世

 

®Xiang Yang Workshop 2001-200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