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 2001/03/20 ●更新:2009/06/30             | 知性的 | 感性的 | 批判的

 

  

 
風向球

「台灣文學雜誌展」的推出,充分映顯了一群不尚吹噓的文學傳播工作者,如何在最艱困的環境下,不計毀譽、不計處遇,為台灣文學史料整建默默付出的精神。這種跨越黨派、意識形態與文學社群區別的作為,如薪傳之繼,如爝火之燃,特別彌足珍貴。


.................................

 

 footnote

2003年7月,《文訊》為慶祝二十週年慶,舉辦「台灣文學雜誌展」,展出日治時期以降迄今361種台灣文學雜誌及其大事紀要,鮮活說明雜誌作為一個文學傳播媒介與社會變遷、文學發展的密切關係。

 


 

薪傳以繼,爝火不滅  :「台灣文學雜誌展」的意義與啟示

 

向陽

 

 

文學雜誌,作為文學傳播的一個主要媒介,猶如薪之於火。文學的火光,有賴薪木之遞傳,文學雜誌扮演的就是這種傳薪爝火的角色,它提供文學社群相互守望的文學資訊,傳遞文學作家嘔心瀝血的創作成品,反映特定時空中文學思潮和社會變遷的對話,同時也供給當代文學喜好者閱讀的愉悅和心靈的陶冶──同樣都是文學傳播媒介,較諸副刊,雜誌具有更大空間,容許文學社群負薪行歌,傳揚社群理念或前衛美學;較諸書籍,雜誌更能薈萃群倫,展現不同的書寫風貌或多元的眾聲;較諸網路,雜誌則存留鮮明的班底印記,標誌岀文學地圖上班底的集結和文學運動的軌跡。因此,文學傳播的主要功能,透過文學雜誌來觀察,都能具足,文學雜誌在這個層面上來看,近則映現了不同年代的文學發展變貌,遠則浮凸出文學史的枝梗脈絡。要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學發展,通過文學雜誌最能一目了然。

台灣的新文學發展,從1920年7月16日發行於日本東京的《台灣青年》雜誌肇始,迄今將屆八十三年。《台灣青年》雖然是一份綜合雜誌,但創刊伊始,就以三篇具有文學改良意圖的論述,對於其後的台灣新文學書寫/運動產生啟蒙作用,這三篇文論分別是陳炘的〈文學與職務〉、甘文芳的〈實社會與文學〉與陳端明的〈日用文鼓吹論〉,台灣新文學發展的主軸──寫實主義文學由此發其端緒。這八十三年來,在不同的時空下、不同的年代中,以《台灣青年》為首,薪傳以繼的文學雜誌,為數甚多,其中有在文學史上粲然發光的重要雜誌,也有旋出旋滅,不為人知的刊物,有些雜誌一創刊就捲起文學思潮千堆雪,成為文學發展的里程或思潮的旗幟,有些雜誌則寂然無聲,悄然失其影跡。但無論如何,這些文學雜誌都具有一定的文學社會學意義。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的今天,檢視這些文學雜誌,了解台灣文學社群的嬗遞、思潮的演變以及文學書寫的圖像,不僅具有再現台灣文學史的作用,也有助於重建台灣文學書寫圖像。

因此,長期蒐集並整理台灣文學資料的《文訊》雜誌,選擇該刊創刊二十週年慶推出「台灣文學雜誌專號」,並對外舉辦該刊精心策劃的「台灣文學雜誌展」,展示日治時期以來的文學/相關文學雜誌,就特別值得文學界、學界與社會重視與期待。在該刊編輯部半年多的籌畫、與諸多藏書家的襄贊下,從日治年代迄今多達353種文學雜誌,完整呈現在國人面前。光是蒐羅這為數眾多的文學雜誌,就屬不易;何況其中甚多雜誌早已沉埋於塵灰,今能重見天日,再展於讀者之前,更是功德一樁。這是文學界的盛事,對於台灣文學的傳播與研究,對於文學爝火的發亮發光,都具鼓舞作用。

從文學傳播的社會學意義看,這次展出的353種文學/相關文學雜誌,不只是展現台灣文學傳播的媒介現象,同時意味著不同年代文學社群的起落生滅,及其相對於社會/文化變遷的互動姿彩,相應於時代差異表現岀的文學思潮起伏。在這353種雜誌之中,星羅棋布,有主流,如日治年代《台灣青年》、《台灣》到《台灣民報》、《台灣新民報》﹝雜誌階段﹞的呼風喚雨,影響台灣新文學與文化的基礎整建;如起於五○年代《文學雜誌》到六○年代《現代文學》的現代主義書寫風潮;起於六○年代《台灣文藝》以迄於今《文學台灣》的台灣寫實主義書寫脈絡。有伏流,如從日治年代《南音》的台灣話文書寫到今日的《海翁台語文學》的承續綿延,如從五○年代《新詩週刊》以降迄今《台灣詩學》學刊的多種變貌……。打開這些雜誌,我們看到的是一群舖磚疊瓦的文學人及其社群,如何以文學書寫、論述和他們所處的時空展開對話。

從文學史料的蒐羅與整建看,這次雜誌展中,有甚多不為文學界所知、或者為人所知但已凐失難見的雜誌出土,也有補於文學史或出版﹝雜誌﹞史隙縫。如1897年創刊於日本東京的《學燈》,雖然對台灣文學史的影響有限,卻補充了出版﹝雜誌﹞史的缺頁;又如戰後初期﹝1945-1949﹞的文學雜誌,則有彌補日治到戰後台灣文學史/出版史殘缺史頁之功。「台灣文學雜誌展」讓史料出土、讓蒙塵雜誌現身,則研究者之據以填補空隙、讀者之藉此一窺原豹,便能兩全。

多年來,我從事在學界比較邊陲的文學傳播研究,每感於史料蒐羅不易,前人在動盪年代中艱苦經營文學雜誌、從事文學傳播的血汗與貢獻,因此隱而不彰。《文訊》雜誌艱苦經營二十年,盡其所能,扮演文學資訊公共論域的角色,「台灣文學雜誌展」的推出,充分映顯了一群不尚吹噓的文學傳播工作者,如何在最艱困的環境下,不計毀譽、不計處遇,為台灣文學史料整建默默付出的精神。這種跨越黨派、意識形態與文學社群區別的作為,如薪傳之繼,如爝火之燃,特別彌足珍貴,也具深層意義與啟示,應為台灣文學界,乃至整個台灣社會所珍惜。



 

2003/06/29   南松山•2003/7/9-10《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收入向陽《浮世星空新故鄉──台灣文學傳播議題析論》(台北:三民,2004),頁29-33。

 

林淇瀁論文《書寫與拼圖》封面

 

《2008台灣詩選》前言
文學公共論域的形成
歷史論述與史料文獻
書系現象的觀察
《2003台灣詩選》前言
蒙塵與出土
戰國不存,時代未來
文學獎與文學發展
台灣文學雜誌展的意義
文學雜誌與台灣新文學
台灣網路文學傳播問題
繽紛花編繪浮世

 

®Xiang Yang Workshop 2001-200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