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的天使

:桃園縣上巴陵村原住民部落教學記

張志成

 

越過一個又一個的山頭和蜿延崎嶇的山路,我們隨著上巴陵的教會原住民同靈「清明」,終於抵達了座落於上巴陵的教會。

在寒假前,答應了我們教會位於桃園縣上巴陵村的家長,於寒假中,去上巴陵教導他們就讀於國小的兒女,於是在大家都還沉浸在過年的大年初四,我們八位由各地教會集合而成的山輔老師就往上巴陵出發,去面對此深具挑戰和意義旳山輔工作。

與其它旅遊勝地比起來,也許上巴陵只是其中的一處,但它獨到之處,在於上巴陵是一個種植水蜜桃和茶葉的優良地區,此地的土壤和水氣極為濕潤,也因此此地的人民種植水蜜桃和務農的人口佔了不少。

在雲霧中教學

來此的第二天,一大早便是學生的報到及編班,學生人數有近四十位,報到後,便是教學的開始。我教的是國小三、四年級的數學和國語與作文,大出我的意料之外,其實山上原往民小孩的數學能力並不差,因為我曾在平地的小學代過課,所以知道他們理解能力,先天上並沒有很大的差別,反倒是國語與作文,原住民的小朋友就大呼頭痛,作文中所使用的語言和成語都是他們所不熟悉旳,他們必須去適應和學習另一個不同於他們自己本身母語的語文,猶如平地小孩學習英文一般,是一個重新的適應和學習,所以他們的國語文能力上比較差是完全可以了解的。

上數學課時,每教完一個類型的題目,我一定會再出相似的題目給學生寫,當學生一個個忙於解題時,我便打開窗戶,不久整間教室便充滿了雲霧,有時霧太濃,我都看不太清楚孩子的臉,只知他們一個個都凝神著在解數學習題。此時對著這些孩子天真無邪的臉上,心中微覺不忍,如此美好的寒假的時光,山上其他孩童都在戶外嬉戲,而他們卻在教室中算著一題又一題的數學,為的是什麼呢﹖為的是,將來國中下山的時候,不要跟不上山地的同學而被編去放牛班,被同學瞧不起。「清明」是山上學歷中算高的一個人了,他的學歷是五專肆業,聽說他曾是他們全校五專中,惟一的原住民,在山上最好認的大概就屬他了,因為山上的原住民大概只有他是戴眼鏡的吧!

中午的時間大概是小朋友一天中,除了回家之外,比較喜歡的時光吧!在此時間我們所安排的,都是比較軟性的課程,大部份都是唱教會的詩歌或是看小朋友所喜愛的卡通影片像獅子王或小美人魚等,不然就是帶動唱,一直很難忘記一首帶動唱,是在山上教給小朋友,這首歌是被清明在給山輔老師介紹給全部教友認識時,叫我一定要教會才肯放我下山。這是一首動作頗難的韓國詩歌,但由於小朋友十分認真,不管是六年級的大哥哥或是一年級的小弟弟、小妹妹,都十分認真學習,最後一天在惜別會的舞台上,他(她)們優雅的演出,猶如天使一般。

每天的早餐或晚餐,老師們都輪流著去各學生家用餐,一天輪一個家庭,早在未上山之前,同工之間互相叮嚀,因為我們上去的時間是冬季,是務農人家,經濟不算很好的時間,我們一直告誡自己不可嫌東嫌西,上山不比平地,但當學生家長與每盤出的飯菜,都大出意料的豐盛和精緻,他們在如此克難的時光仍拿出最好的食物與我們共享,心中有著無限的感動和歉意,吃完飯完大夥大都擠在客廳中,泡茶聊天,等待著晚上的聚會,晚上的教會聚會,一半在教會,另一半的日子在某些人的家中,舉行家庭聚會,聚會後就是泡茶、唱歌,原住民的歌聲真是一流的沒有話說,有如天籟一般的好聽,神賜給原住民男子健壯的體格和靈巧的動作,賜給原住民女子溫柔的個性和美貌,他(她)所共同的都是擁有一付宛如黃鶯的歌喉,生性開朗的他們,也極為喜愛唱歌,往往一個晚上大夥輪著唱一個人都得唱上好幾次,唱歌完後的節目,便是說笑話,常常說笑至十點十一點方才散去,每次家庭聚完會後,在走回宿舍的途中,看著滿天的星空,耳中仍中剛才的歌聲和歡笑聲,宛如自己身在天堂一般,而她們就是天堂中的天使,這裡的一切生活猶如在仙境,這裡沒有人世間旳煩惱,人心的險惡,只有歌聲.笑聲和有著天使般的心腸的人們。

這次主要陪著我們、招呼我們在山上生活的青年──清明,他沒有著像其他山地年青人一般壯碩的身體,反倒有些許的瘦小,他是一個很細心的人,把我們一行所需所用的都準備很恰當,後來才得知他和我們之中的一位女老師,正交往中,但女方家長卻十分反對,只因男方是原住民。所以拒絕他們之間的交往,女方是一位平地的國小老師,性情開朗,從在學生時每個暑假大都投入在原住民學生的教育上,男方也是因為她的這份愛心深受感動,才對她動心並且交往,但沒想到女方的家長卻如此的反對,使得這一對戀人,只因種族的不同,使愛情受到了很大的阻擋,我很能了解這對因種族問題而不能結合的戀人的心情,幾年前,我也曾深深的喜愛上一位泰雅族的原住民女孩,她甜美的外表和善良的心深深的吸引著我,但也因為母親對種族的不認同,而加以阻擋,使得我莫大的難過,甚至母親推出我最信賴的阿姨來說動我,使得這段感情最後以悲劇收場,有著原住民純真、善良的血統應是值得尊重的,但卻被一些大沙文主義的平地人所歧視、矮化。

溫暖的黑屋子

來此好多天後,發現了一件很有趣的事,以往在上完課後,老師大夥和一些在山上的教會同伴都會聚在教會客廳的煤油熱爐旁烤火,和喝茶,但我發現到往往都沒有老人坐在其中,一直疑惑不已。直到某一天,清明問我想不想到後面烤火,我在好奇心的驅使之下跟著他走到教會的後面,赫然發現到後面有一間黑色的木製的屋子,走進一看,一群老人圍著一個有煙囪的火爐,坐在木頭上在閒聊著,他們一看到我進來後,便很客氣讓了一位子給我,從那天起,這個黑屋子,便成了我每天必到的地方了,屋內不大,大約只能坐十五、十六個人左右,因為幾天的相處下來,相互間大都有著一些的情感和比較不會那麼陌生了,一位長者就問我有沒有山地的名字,我說我的泰雅名字叫「瓦歷斯」,長者就再用他爸爸的名字「法杜」再為我取一個名字,全名就叫「瓦歷斯.法杜」,前一個大概都是父親或祖父的名字,為的是紀念他們,後面才是他們的名字,於是我就有了一個正式的泰雅名字了。在屋子中大概也都是玩遊戲,說笑語,但也因為有長者在,談的內容也深了不少,有一位學生家長說,他本來也想和其它人一樣到山下去工作,因為近年來水蜜桃和荼葉,太多人種,以致價格一直跌,豐收了,水果價值低;如遇到水災或天災,一年的辛勞全都付之一炬,不知要如何養活一家,現在只好硬撐看看。他說他前幾天有到學校去應徵校警的工作,薪水不高,但起碼收入穩定,不用一年到頭擔心農作物的收成。山上的居民不少人到山下--大溪去工作,只有在假日才回山上來看看,他們山上的土地,不少被平地人買走,搭成休閒山莊,大發觀光財,相比之下,山上的住民必須賣土地到山下租房子或買一小公寓,做工,方得三餐溫飽,而平地人到山上去買他們的土地,搭山莊、別墅大發觀光旅遊之財,令人不由心中悲憤。

有一天,到一位家長家中用晚餐,用餐後大夥聚在客廳中泡茶聊天,發現在旁有一些家庭的工廠代工的零件,一問之下,才知是從大溪的工廠拿上來的電子加工零件,一包一百元。我也好奇的作看看,才知是如此的困難。我問了一下一包要作多少天,家長說一天作三小時大約要三天,天啊,九小時的工作時數,才換得一包一百元的家庭代工,我家自己是開工廠的,家中也不少是外包給別人家庭代工,但沒見過工價如此低廉的。

山中還有一個很特別的職業,開計程車。上巴陵在春季、夏季是花果、賞花的盛季,遊客不少,所以不少人是開計程車的。但一年中,並不是每季都是旺季,村民有些人不願到山下工作就只好旺季在山上載客,淡季時每天至山下載下,傍晚時,再開一個小時的車程上山,所以山上到處可見一輛輛的黃色計程車。這也形成山上一幅很特別的景象`

學校教學品質

原住民國民小學的師資缺乏和代課老師問題,使得山地的教學品質欠佳,原因除了家庭因素外,可能和學校聘用了不少比較不合格的老師(代兵役缺教師或實習教師)較多,或資淺教師比率比較高有關,但也和分發到山地的教師的教學態度及缺乏教學技術有關,不少老師是因成績不好或因公費所以不得不在山上教書,心中只想以此為跳板,二年或二年後,便轉回平地學校教書,所以在教學的態度或和學生的親密感比較不佳,加上山上教育人員大都為平地老師,使得教育人員缺乏原住民文化同理心(包括漢人及原住民)。即使在學校有所謂的課業輔導,也大都是叫學生寫作業,而非針對小朋友不會的地方加以補救。

下山就讀的隱憂

在上巴陵村上 ,只有國小而沒有設立國中,所以孩子只要國小畢業後,一到國中的年紀,就得下山自己租房子或找山下親戚家居住,其中因為孩子年紀尚小,加上正值反叛的青春期,在平地的國中學校,常不被一些平地小孩同儕的接受,故常有幫派、暴力事件並不是他們資質不好,只是先天已失調,後天一到學校又被編入放牛班,加上在原本山上的環境單純,一下子到複雜的平地社會環境,加上此時父母不在身旁教導,有事只能找比較好的同學商量而已,自然學壞的機率就很大了。我們其中的一位老師也是泰雅族的原住民,她說她在國中時,為了原住民考試可以加分的問題,被老師和同學罵,她認為她有能力不靠別人的加分而考上學校,於是老師便不准他報考高中,所以她高中、高職都沒有考,只有考上五專。其中有一位家長說,如果政府能在山上設國中就好了,孩子不用年紀輕輕就離鄉背景出外讀書,即使是一間國中的分校也好,只要有地方蓋小校舍和老師就心滿意足了,什麼問題就都解決了。其實除了設立國中問題後,其它如多選用一些優秀的校長來經營原住民學校,除去以往平地人萬年校長,多用具備有校長資格的原住民主任,另外多灌輸山上教師對原住民文化的同理心等。

在離別的前一晚,我們老師和一些山上的青年到一處的瞭望台看著夜景,談著幾天來的心得,其中有一個遊戲是,一方說泰雅語一方說台語互相問好,且不可重複,一位在旁翻譯,此時我才發現原來二種母語都是如此好聽且可交融在一起。回來後,偶聽到一些女老師天天看著山上的孩子的照片,而吃不下飯,眼中都是淚光,當時還笑著她太感情用事。當自己也拿起照片來看時,眼中不覺得也矇矓了。

 

感想:

這次的寫作感觸很深,以一個平地人去看原住民教育,去感受原住民真摯的情感和熱情試想去了解他她們心裡的聲音。

 

 

 

《第一代毛毛蟲》

98'靜宜大學中文系報導文學班作品

輯二:山中的天使

  初入生死關頭:急診室 

○  月在梧桐缺處明:月亮族的心聲  

  沒有書桌的小孩:訪十方啟能中心      

  手持無蕊蠟燭的孩子:台中啟明學校訪談

○  夢停駐的小天堂    

○  星子      

  跟著王爺出巡去:找尋失落的客家子民        

  裁剪心情起嫁衣:高雄桃源布農婚禮記事   

  山中的天使:桃園上巴陵部落教學記

  站在死亡與重生的線上:拜訪久美       

  尋找三十三艘雅美小船    

○  故鄉的味道:樂群新村的饅頭香      

○  四大家族:網路世界中的四大族群

 


 

•Copyright 2009     向陽工坊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