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 2001/03/20 ●更新:2009/06/30             | 知性的 | 感性的 | 批判的

 
 
瞭望鏡

兩大巨冊的《立石鐵臣 台灣畫冊》,流露的是戰爭時期立石對於台灣底層社會、民俗風情的摯愛;回到日本之後的彩繪,則在顏彩和墨蹟的對應下,渲染著立石鐵臣對於台灣以及他的青春歲月的濃烈鄉愁,這是此書出版的重要意義之一。

 


.................................
 footnote

 

 


 

重見立石鐵臣的台灣之愛

 

 

向陽

 

 

 


 

閱讀過創刊於1941年7月的《民俗台灣》月刊的人,對於這份日治年代主要由日本學者主編的雜誌,印象一定很深刻。這是在戰爭陰影下創刊,以研究台灣民俗、保存台灣風物為宗旨的刊物,她為台灣文化保留下了相當豐富的資料,鼓舞台灣民俗工作者搜集、研究隱於鄉野、俗民之中的文物與民俗,並為台灣專業雜誌豎立了榜樣。她的發起人計有岡田謙、須藤利一、金關丈夫、陳紹馨、黃得時、萬造寺龍等六人,但實際執行編務的則是主編池田敏雄和立石鐵臣、松山虔三及金關丈夫等四人。這是一本在戰爭年代由日本人主編的刊物,卻也是戰爭年代深潛台灣土地的刊物,為當年的台灣知識階層所愛讀。


《民俗台灣》總共發行了43期,最後因為戰爭趨烈,而在1945年1月二次大戰末期停刊。除了日人學者的作品之外,該刊出現的台灣作家、學者,隨手舉來,就有吳新榮、連溫卿、陳紹馨、楊雲萍、廖漢臣、戴炎輝、曹永和、張文環、楊逵、顏水龍、郭水潭等,足見這份雜誌的影響力。除此之外,《民俗台灣》的封面版畫以及創刊後連載29期的「台灣民俗圖繪」。「台灣民俗圖繪」係由立石鐵臣主刻、主筆,立石鐵臣是「台陽畫會」發起人中唯一的日籍畫家,同時又是《民俗台灣》從創刊到後期接替池田敏雄工作的主編,創刊初期,他參與編務,負責「台灣民俗圖繪」圖文並茂的專欄、封面版畫及版本裝幀,總共留下34幅表現日治年代台灣底層社會圖像的版畫、發表隨筆短論11篇,加上編輯工作,說他是戰爭時期《民俗台灣》的支柱之一應不為過。


 

立石鐵臣的版畫,應該是這位1905年出生於台北的日籍畫家獻給殖民地台灣的珍貴禮物,也是他對台灣最大的貢獻。但在戰後的台灣,要到1980年3月,李賢文主持的《雄獅美術》推出〈立石鐵臣專輯〉之後,才為藝術界和知識界所注意,該刊以總計24頁的篇幅刊載部份「民俗圖繪」版畫、立石鐵臣自撰的〈我的創作軌跡〉、〈談油彩細密畫的創作〉,讓戰後出生的台灣人看到了一個日本畫家對台灣的愛。此一專輯,可以說是第一次、也是週詳的一次,肯定了立石鐵臣及其圖繪對於台灣的貢獻。


1986年,我翻讀《民俗台灣》,因為立石鐵臣版畫受到感動,當時我主編《自立晚報》副刊,努力整建台灣文化,於是乃在編務之餘,開始整理這位日籍畫家遺留在《民俗台灣》的版畫作品,將他當年的版畫以「台灣民俗圖繪」的專欄,逐日連載,並附上我所翻譯立石圖說隨筆。專欄推出之後,立刻引起讀者的熱烈重視。隨後,即於同年8月,由台北洛城出版社精印出書,同樣獲讀書界喜愛。當時未能聯繫上立石鐵臣家屬,無以徵求同意;不過,讓立石為台灣所貢獻的成績被戰後的台灣社會認知,該也能為家屬所諒解才是。

 

2000年4月9日,我又以立石迷的心情在網路中建置了《台灣民俗圖繪》的網站,將立石鐵臣的版畫,以及我所寫的介紹專文鋪上網路,用以紀念這位在戰爭時期為台灣刻畫圖像的畫家,藉以表達我個人對這位異國畫家的敬重,希望讓更多台灣人認識這位把自己投入台灣人行列中,把雙腳所踏的台灣,當成故鄉的立石鐵臣。


但真正能夠全面展現立石精神的,則是1996年9月,由台北縣立文化中心舉辦的立石鐵臣畫展,透過立石家屬提供的《台灣畫冊》,立石鐵臣當年為台灣所畫的民俗圖畫,方才鮮明地呈現在戰後台灣人的眼前。而台北縣文化中心精印精編、出版的《立石鐵臣 台灣畫冊》兩巨冊,更為愛書人珍藏。這部畫冊,收錄的是立石鐵臣由1962年元旦開始,迄同月29日完成的作品。立石鐵臣完成後將這本畫冊獻給他的恩人福島繁太郎遺孀及女兒,因而留下珍貴墨跡,而後在張良澤引介下重返台灣。兩冊之一為原畫冊景印,另一冊則係張良澤譯《台灣畫冊》作品解說。展讀景印畫冊,立石鐵臣彩繪的圖像,部分來自《民俗台灣》當年的版畫,部分則是他根據部分資料和記憶重畫,如果比對《民俗台灣》原刻,黑白分明相間的版畫和水彩墨跡流暢之間,饒富異趣,但都能重現立石鐵臣對台灣的深情。


張良澤譯的《台灣畫冊》作品解說,收錄了立石遺孀立石壽美夫人、哲嗣立石雅夫教授的專文,與謝里法專文,以及立石所撰的附於圖畫之上的解說、立石〈台南通信〉舊稿,另有森美根子所製立石年表、張良澤所編立石〈台灣裝繪〉總目錄、文學作品總目錄等。可以說是了解或研究立石鐵臣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獻。張良澤的譯筆,流暢文雅,足以傳達立石鐵臣返回日本之後日夜懸念台灣的感情。通過這本解說,日治年代戰爭時期的立石鐵臣這才真正回到生身的台灣土地。


這兩大巨冊的《立石鐵臣 台灣畫冊》,較諸我當年所編的立石鐵臣《台灣民俗圖繪》當然更具有重大意義。《台灣民俗圖繪》呈現了立石在參與《民俗台灣》編務階段的身影,通過雕刀、木板,黑白分明的油墨,刊登在泛黃紙頁上的版畫,流露的是戰爭時期立石對於台灣底層社會、民俗風情的摯愛;回到日本之後的彩繪,則在顏彩和墨蹟的對應下,渲染著立石鐵臣對於台灣以及他的青春歲月的濃烈鄉愁,這是此書出版的重要意義之一;其次,這兩大巨冊也更清晰且更翔實地展現了立石鐵臣與台灣的關係,以及作為一個日籍畫家、作家、民俗工作者的多重身影,有助於台灣文化界重新認識、評價立石鐵臣在日治年代台灣文化史中應有的地位及其貢獻。意義之三,則是本書在版本裝幀上相當考究,這應該與主事者時任文化中心主任的劉峰松、嗜書若狂的張良澤兩人有關,將此書放在台灣出版史的位置,其裝幀之美,應屬首見。日治年代立石鐵臣曾和西川滿多次合作,開啟台灣出版的裝幀藝術,畫冊的在台出版,也有重現書籍之美的意義。


事實上,除了《台灣畫冊》之外,立石鐵臣戰後遣返日本,曾於1950年秋在東京舉行戰後初次個展;1965年又以「追憶之島」為題開了一次個展,作品都屬描寫台灣風物的素描、淡彩,這些作品若能在台灣出版,當能使立石鐵臣與台灣結合在一起的精神更加彰顯。我願期待這個日子的到來。
 

 

《台灣學通訊》24期,2008年12月20日,頁4。原文經刪節,本版係全文。

 

重見立石鐵臣的台灣之愛
三十年後的臺灣文學
來自非洲的獅子詩人索因卡
《二十世紀台灣詩選》序
展望「華文文學」「前景」
向陽專訪馬悅然院士
文學、翻譯和台灣

 

®Xiang Yang Workshop 2001-200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