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中常見四句偈,這些四句偈以詩的形式出現,宛然明珠,閃爍著智慧和福澤,也亮燦著詩的想像和喜悅。這些偈,具有人類語言和文字的最高指涉能力,既是美麗引人的語言,也是指涉真實的語言。
事實上,一切萬法都由語言表現,尤其在傳布經法的過程中,語言是不能避免的工具之一,思想或真理透過語言表述,才獲得依靠,得以由甲方傳遞給乙方,為乙方所接收;然而,語言本身也只一種名相,一種符號,名相有所附託,自然有所失落,符號有所意指,自然有所不指,甲方的意思、想法,不必然能夠完全為乙方所接收,思想與真理更是如此。名相只是依附,符號只是代稱,但在我們的認識中,卻將名相當成實質,代稱看成本體。說「馬」,目的不在「馬」的名相與符號,而指稱實際存在的馬,但聽者卻可能執著在名相的「馬」上,忽視了馬的本體。於是,我們往往繞著符號及名相打轉,最後丟失了真實。
我在閒暇閱讀佛法時發現,佛法的深奧難解,有時其實是因為我們太過依賴佛法的字字句句,循字求解,循句求解,最後陷入這些字字句句的符號之中,把自己纏住了。佛法的表述,語言只是手指,重要的是要見月,真理超越語言,佛法用語言來解釋無法完全為語言所能銓解的真理,其中當然會有我們因為智慧不足所出現的落差,甚至誤解。因此,不執著在語言之上,不落入名相的偏執,真諦才能得見,不僅閱讀佛法如此,閱讀人生似乎也是如此。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就足以啟發我們凡人,在閱讀佛典的過程中,不能執著於因為配合語言而出的經文,對於富藏變化和生滅現象的真實,看做完全不變、不易、不生、不滅的名相而頑冥不解。語言、文字、符號、名相,都是隨著時空轉化,既是夢幻,也是泡影,既如閃電、也似晨露,變化既大且快,執於表象,頓失真實;也只有從這些其實只是虛擬狀態的表象中脫出,方才能夠從表象與實體、虛擬與真實的迷障之中解脫,突破對一切有為法的執著,認識到切合於實際狀態的真理。
關於名相、符號、文字、語言,我們一向習慣,並且依賴,到最後僭越成為我們認識世界、了解真理的唯一工具。我想,佛典要破的應是這種執著吧。因為除了語言、文字、符號、名相,世界與真理還有非語言、非文字、非符號、非名相足以表述的部分,在夢幻泡影中,在水露雷電下,其實隱藏著更多超越語言、文字、符號、名相所能表述的世界與真實。從這裡來看,《金剛經》中有名的「即非,是名」論述,如「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眾生者,如來說即非眾生,是名眾生」等,都在啟發我們,破除執著,把一切名相看如夢幻泡影,則智慧顯現,面對人生也就能夠自適自如了。
──2001.07.20.人間福報副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