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 2001/03/20 ●更新:2009/01/14             | 知性的 | 感性的 | 批判的


 
日與月相推

在這本文集中,可以看到他對鄉土傳統廟宇建築、歌謠、戲曲的愛賞與衛護,也可以看到他對時潮性的電腦網路傳播的欣受與實作。而這兩極化的意識,呈現的卻非互斥性的對立,而是辯證性的調和。


.................................
 
 footnote
向陽在聯合文學出版的著作可洽:

.................................
 
 向陽網聯

向陽工坊

向陽詩房


 

       詩人與時代的疊影
 
:評向陽散文集《日與月相推》

 

顏崑陽

 

詩人向陽最近出版了二本散文集:《日與月相推》和《跨世紀傾斜》。這是他近幾年來在各報副刊「專欄」寫作的結集。

《日與月相推》全書分為四輯。輯一是〈網路中的微火〉,收錄六篇書寫他自己設置文學網站的經驗、感想,並推而觀察、思考到網路現象的正負面價值,以及文學傳播在網路上的現況與未來的出路。輯二〈那卡西歌聲〉,收錄十八篇文章,臺灣這塊土地上諸多的民間文化、典範作家、文學副刊、現代詩等,都是他關懷的對象。輯三〈日與月相推〉,收錄十五篇文章,旅程、鄉情、童詩、臺語詩、與外國學者交往經驗等,題材眾雜。輯四〈在論述中前進〉,收錄六篇比較理論性的文章,針對「鄉土文學論戰的回顧」、「臺灣文學系的設立」、「臺灣文學傳播」、「臺灣報紙副刊的消沉現象」、「國家文學館的設置」、「諾貝爾文學獎的反思」等議題,提出論述。


四十六篇作品,題材看似眾雜,然而歸約之,大致集中在三個焦點上:一是向陽對自己生活、工作的描述與感思,不過寫的雖是自己,其空間卻明顯的切合當代社會,其時間也意圖展示著與時代變遷或具有普遍人生意義的歷程。也就是他並不孤懸地看待自己。二是對文化的關懷與批判,尤其聚焦於二個對極:鄉土傳統文化與都會現代文化,前者如三峽祖師廟、那卡西歌聲、歌仔戲等,後者則主要是電腦網路與報紙副刊的傳播現象。三是對文學的關懷與批判,用心較切之處在思考文學與社會、傳播媒體的關係,以及現代詩的方言寫作與翻譯的問題。綜而言之,不管寫的是自己或社會,總能看到詩人與時代的疊影。

什麼樣階層、身分的人,就以什麼樣的價值意識去察視、理解、評判他所對的世界。從這個觀點來看向陽及其作品,很難「一」以貫之,他標示著由於社會變遷與個人學習、工作的多向轉折所型塑的複雜性。他是踏實著這塊鄉土的農家子弟,此一階層的青少期生活經驗,塑造了他深厚的鄉土意識,以及「中和」而略帶「保守」的價值觀。

這使得他青年期之後,雖然長久受到現代都會文化的沖刷,即使站在最前線的傳播媒體崗位上,亦不至於因為追逐時潮而淪於激進和虛浮。相對的,由於他從農村遷移到最現代化的臺北都會,躋身於文化為業的「知識階層」,甚至從事的是以「變」為其本質的媒體工作。此一階層的生活經驗反過來使得他的鄉土、傳統價值意識不致僵固為廁所裡的石塊。因此,我們在這本文集中,可以看到他對鄉土傳統廟宇建築、歌謠、戲曲的愛賞與衛護,也可以看到他對時潮性的電腦網路傳播的欣受與實作。而這兩極化的意識,呈現的卻非互斥性的對立,而是辯證性的調和。這可由他對「歌仔戲」之「新路」的肯定,與對「網路」負面現象的焦慮而窺其端倪。

至於他在學習、工作上的多向轉折,更明顯地影響到他觀看這世界的角度與焦點。他大學讀的是日文,研究所讀的是新聞,日常則廣涉現代文學、古典文學﹝例如古典詩詞、老莊、易經﹞、中西文化論述,而從事的又是創作、研究、教學、媒體傳播工作。這樣的學習與工作經驗,當然會讓他敏銳地察視、思考到文學的翻譯與傳播問題,而詩人、學者、教師、媒體工作者所複合的性格,也使得他面對問題時,能在敏銳的感性中調之以沉凝的理性,因此雖有所批判,卻很少出現尖刻、偏激之詞。當然,這其中,我相信或出於天生或出於鄉野自然與詩文化所陶鑄的樸實、柔厚性情,始終都是向陽書寫這個社會的基調。在向陽複雜多樣的社會性身分底層,其實存在著一個單純、本態的身分——孕生於自然的詩人。副刊專欄文章,一般稱為「雜文」。「雜文」之所以謂之「雜」,一則因為題材紛遝,無事不可述、無理不可說。而且總以當前社會,眾所經驗、關心之議題為尚,故事頗切實,而理不玄虛;二則因為藝術「純」度不高。雜文意在即事議論,而不在緣情興象、翻空虛構,雕辭繪藻。故以藝術性觀之,固非純美之作。其價值在知識而不在美感。

臺灣報紙副刊之專欄文章,幾可以此尺寸度之。不過用來衡量《日與月相推》一書,卻不少變格之作。大抵作者對自己生活的描述與感思諸篇,其詩人主觀、浪漫的真情美感便自然流露,實可以美文讀之。


2001.05.27《中央日報》〈出版與閱讀〉「精選書評」

 

《日與月相推》由聯合文學出版社於2001年3月出版。

 

 

®Xiang Yang Workshop 2001-200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