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沙、沙
仔細聽隱藏在樹影下的微響
那是小宇宙在運轉的聲音。

 

 

 

 


後山自然人社 1999年 夏季鯉魚潭調查記錄

蝶種比較

由於在本次的調查過程中蝶類一直是筆者觀察的重點,最主要的是牠們容易觀察到,最適合象筆者這類的初學者。故筆者把在這次調查所得到的蝶種作一個統合性的資料,主要是依據它們的食草分布及幼蟲如何躲避天敵做一個比較。

鳳蝶科(Papilionidae)

蝶種

食草及分布範圍

躲避天敵方法

大紅紋鳳蝶

台灣馬兜鈴,零星生長在無植披區的原始林中,筆者推測鯉魚山上有更大的族群。

幼蟲全身長滿肉突,成蟲則散發一種令天敵走避的香味。

紅紋鳳蝶

台灣馬兜鈴,零星生長在無植披區的原始林中,筆者推測鯉魚山上有更大的族群。

幼蟲全身長滿肉突,成蟲則散發一種令天敵走避的香味。

青帶鳳蝶

樟樹極大葉楠,廣泛分布在環潭步道周圍,故此蝶為優勢蝶種。

幼蟲及蛹的體色為通體綠色與周圍環境相符合。

無尾白紋鳳蝶

芸香科的石苓舅,筆者並無觀察到,故懷疑是分佈在山上的森林中或周圍環境。

幼蟲受道刺激時會不停的搖晃頭部,並伸出位在頭部的臭角,以釋放出異味嚇走天敵。而體色也和周圍環境符合。

玉帶鳳蝶

柑桔類植物、飛龍掌血及過山香,這些植物在本區只有零星分布,但因附近有許多的柚子園,故其族群數量仍不少。

幼蟲受道刺激時會不停的搖晃頭部,並伸出位在頭部的臭角,以釋放出異味嚇走天敵。而體色也和周圍環境符合。

黑鳳蝶
大鳳蝶
台灣鳳蝶

柑桔類植物、飛龍掌血、食茱萸、雙面刺、賊仔樹

這些植物在本區只有零星分布,但因附近有許多的柚子園,故其族群數量仍不少

幼蟲受道刺激時會不停的搖晃頭部,並伸出位在頭部的臭角,以釋放出異味嚇走天敵。而體色也和周圍環境符合。

烏鴉鳳蝶

賊仔樹、食茱萸筆者並無觀察到,故懷疑是分佈在山上的森林中或周圍環境。

幼蟲受道刺激時會不停的搖晃頭部,並伸出位在頭部的臭角,以釋放出異味嚇走天敵。而體色也和周圍環境符合。

粉蝶科(Pieridae)

荷氏黃蝶

豆科與紅珠子廣泛分布於步道周圍。

幼蟲通體綠色與周圍環境相符

台灣黃蝶

黃槐及鐵刀木,零星分布故族群數量較少但容易與荷氏黃蝶搞混。

幼蟲通體綠色與周圍環境相符

銀紋淡黃蝶

鐵刀木及阿勃勒,零星分布故族群數量不多。

幼蟲體色已綠色為主不易發現

端紅蝶

魚木,鶯有不小的族群,因成蟲數量不少。

幼蟲體色已綠色為主,且形態擬態為蛇。

紋白蝶

十字花科的植物,可能大部分分布在附近的農地

幼蟲體色已綠色為主不易發現

斑蝶科(Danaidae)

小紋青斑蝶
淡色小紋青斑蝶

蘿蘑科的布朗藤(前者)華他卡藤(後者),筆者並未在步道周圍發現,但推測鯉魚山上有其群落。

幼蟲靠頭部及尾部的地方有犄角,並配合斑斕的體色,使幼蟲看起來十分威武,此為斑蝶科的特點。

小紫斑蝶

盤龍木、糙葉榕步道周圍兩旁零星分布,但已成蟲數量推測,其食草在鯉魚山上可能有更大的群落。

幼蟲靠頭部及尾部的地方有犄角,並配合斑斕的體色,使幼蟲看起來十分威武,此為斑蝶科的特點。

圓翅紫斑蝶

榕樹、白葉榕、糙葉榕在園區有人工化群落及自然群落,故其成蟲數量相當可觀,且成蟲喜歡吸食其食草的果實。

幼蟲靠頭部及尾部的地方有犄角,但其體色為通體黃色。

其它蝶科

大波紋蛇目蝶

禾本科雜草,廣泛分布於步道周圍。成蟲也常在底層飛翔。

幼蟲體色為全褐,且在野外不易發現。

黃蛺蝶

葎草,廣泛分布於步道周圍尤其是靠潭的那一側,並可常看見其上有食痕。

幼蟲會將葉片整個捲曲而自己躲藏其中。

石牆蝶

榕樹、白肉榕,在園區有人工化群落及自然群落,故其成蟲數量相當數量只不過喜歡在山澗下活動。

幼蟲全身有四隻長犄角故看起來十分威武。

細蝶

蕁麻科植物,廣泛分布於步道周圍尤其是靠潭的那一側,在本區長可看見一科植物上擠滿了十幾隻蟲,那就是細蝶的幼蟲了,可以看見牠一整個世代只是成蝶卻很少見。

全身長滿肉突,且幼蟲又常常是集體出現,故其模樣頗嚇人。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