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協商者必需學習利用對手的偏見以達到最有利的結果。
2、當以一種文化的觀點去理解另一種文化時,通常存在著正負兩面的
看法。
例如:日本人,理解力高,但較無創造性。
英國人,自負,但文雅。
德國人,確實,但死板。
美國人,自我中心,但聰明。
3、人類的天性常是以正面的角度看待自己,以及漠視較負面的部分。
例如:自尊心強的日本人會極力保護國家的智慧,而合理化國家擁
有較少諾貝爾獎得主的事實。德國人自豪自己的工程技術,但卻輕
描淡寫法律系統的缺乏彈性。
Using your counterpart's bias to your advantage
利用對手的偏見化為自己的優勢
1、協商者很少有時間正面的提出偏見的問題,因為這將承擔觸怒潛在
合夥人的風險。
2、最有效的技巧為,運用正面的刻板印象,以及抵抗負面的刻板印象。
如此可使對手失去平衡,並使其急於理解對方。
3、同時,協商者應維持在對手的心目中為正面的形象,但這需要有快
速了解對手個人偏見的能力及研究。
注意:除非你很清楚對手的偏見,否則不要使用這種技巧,要不然,你
可能浪費許多的精力去消除既有的刻板印象。
Finding
Achilles' Heel 找到對方的弱點
1、協商者必須盡力去了解自身的偏見。
2、技巧佳的協商者必須發覺對手的優、缺點,以及採取適當的行動。
3、知覺是以可獲得的資料為基礎。"守株待兔"並不適用於國際協商。
4、利用外派其他國家的人員進行主動直接的資料收集,對協商者將有
很大的幫助。
注意:不要使用由官方出版的資料為主要資訊的來源,這些資料可能侷
限於自身的特殊偏見內。
Economic
Prejudice 經濟偏見
1、經濟狀況的不同也是偏見的來源。
2、"Investment, not investors"在開發中國家己成為一項訴求,這些
經濟體要求世界的資金供給,外國協商者可能會發現他們己被賦予
解決當地問題的責任。但是這些問題皆與利潤無關。
3、在幾世紀前,商業追隨旗幟(commerce follows the flag)為國際
企業的通則,因為帝國主義者以軍事力量控制殖民地,如今則成為
文化追逐商業(culture
chases commerce)。
4、開發中國家的協商者必須了解,雖然他們被指示去策動困難的交易,
但外國投資者的耐心,終有用盡之時,國際企業不再願意將帝國主
義的控訴看得太嚴重。對他們來說,二十世紀的科技帶來二十世紀
的文化,以及所有固有的問題。
5、談判雙方必須了解”不要就拉倒”(take-it-or-leave-it)的態度
不會產生有用的結果。雙方要能夠了解彼此的立場,巧妙的處理,
使其成為整體策略的一部份。
6、讓對手相信他贏了,也是一種勝利。
Playing
the "Race Card" 打種族牌
1、在面對面的會議上,了解自己種族的知覺,以及對方族群的觀點,
在準備上是很重要的一環。
2、研究對手的偏見,與他們交手應對或是反制他們,在談判桌上是很
有效工具。
3、然而打種族牌可能造成擦槍走火,事前最好詳加規劃。
Cultural Accommodation
文化的適應
1、雙方協商者必需做好適應彼此文化的準備,例如:生活禮儀、風俗
習慣、宗教儀式等。
2、雙方應該尊重彼此的需要,以維持各自文化的型態。
The
Value of kindness 仁慈的價值
1、仁慈可能會讓人感激,但在某些文化中,它也可被解釋為弱點的象
徵。
2、仁慈和諂媚的差距有時是很小的。
3、仁慈也是有效的戰術,使對手處於充分的"負債"(人情債),則協商
的進展將導致重要的讓步。
4、協商者須小心地使計劃不要太明顯,保留有轉圜的空間。
5、仁慈可以產生社交上的負債(人情債),但是需要經濟上的支出(如
送禮)。
Manners
That Matter 合宜的禮儀
1、構成合宜禮儀的要件絕非放諸四海皆準的。翻譯者、駐外人員、大
使官員、以及當地政府的代表皆是有用資訊的來源。
2、在國際領域工作需要相當大的彈性,面對艱困的處境,要能處變不
驚。
3、要對各國文化、習俗、禁忌有所了解,才不會在談判桌上或社交場
合失禮或冒犯對方。例如:在印度用左手拿食物會引起主人吃驚的
注視;在上海的午餐若不使用筷子,可能表示協商者是新手,而在
馬尼拉使用筷子,則被視為侮辱。
4、合宜的禮儀可趨動成功的關係及促進了解。 |